在張德江任職廣東省委書記期間,「南方都市報」,「南方週末」的領導層相繼遭到整肅和判刑,先鋒媒體的菱角被磨去,現已成為當局的「應聲蟲」。廣東幾大主流報刊對於省內接連發生的群眾維權運動以及因而出現的血腥結果的報導一律遭到張德江的封殺,相比之下,海外媒體卻能充分報導,這成了廣東媒體人的恥辱,他們對於張德江的媒體管制手段敢怒而不敢言。
一名曾經在「南方週末」 擔任過編輯的媒體人認為,中國講的,都是硬體,不是軟體。因此,張德江所謂的傳媒大省,就是經濟上集團化,數量化。另一名南方報業集團編輯說,張德江的意思更多的是從經濟指標上實現「傳媒大省」的概念。他說,廣東傳媒在體量上確實還是全國最大的,但並不代表傳媒的社會作用發揮得最好,收入多也同樣不能成為有影響力的傳媒。
現任職廣州一家大報的編輯說,張德江的公開表示只是「應急之語」,現今的高官不出點新意,缺少點概念,難以上位。他提出的目標明顯與意識形態無關。
在廣東傳媒被壓制,不敢越逾政治雷區的這幾年,市場影響力明顯減弱。「南方都市報」的銷量大幅下降,「南方週末」的社會地位也大不如前,甚至還常被網民所揶揄。銷量的減少,使廣告收入也有所減少,因此報刊的推銷活動愈演愈烈,常常演變成同業為爭奪訂戶,拳腳相向的鬧劇。由於媒體語言和評論全是官話連篇,因此不斷失去讀者。有分析人士認為,「傳媒大省」即使廣告收入多,沒有社會影響力,也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媒大省」。
中國信息中心獨家報導
《觀察》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傳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