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春晚:一個蒸了23年的包子

 2006-01-31 00: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春晚開始壟斷電視螢幕的1983年開始,掐指一數,已經23年了。春晚辦了23年,年年都是公共話題。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單出來之後,人們在佩服其「執著」和「堅定」之餘,不禁開始思考同一個問題:春晚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春晚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有人說春晚是一塊嚼不爛、捶不扁的雞骨頭,又有人說春晚是老太婆又臭又長的裹腳布,還有人說春晚是一個病入膏肓的垂垂老者.在我看來,這些判斷都是一種庶民的無奈表達,人們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從已經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春晚中自己給自己創造快樂。春晚儼然成了那只「落水狗」,人們已經不能從狗兒身上找到快樂,於是轉而向「痛打」的行為中尋找刺激以便安慰自我。

  春晚讓我想起「饅頭」來:人們因為「饅頭」而知道「無極」,而不是因為「無極」而知道「饅頭」。春晚彷彿也越來越「無極化」了:春晚的影響力越來越不是來自於節目自身的高質量,而是來自於眾多的「饅頭」--鋪天蓋地的媒體報導和公眾評說。

  當然,說春晚就是「饅頭」,那也太沒有想像力了;我想到了一個「有點技術含量」的說法:春晚是包子--一個蒸了23年的包子。那麼,一個蒸了23年的包子究竟會是什麼樣呢?

  包子皮:越蒸越硬

  其實,要知道春晚的「皮」到底有多硬,看一看春晚節目單就全明白了。今年節目單剛出來時,就有人驚呼:今年的節目單和去年的,甚至五年前、十年前幾乎沒什麼區別。

  首先當然是節目的老套。人們已經不關注誰是導演了,因為誰當導演都一樣。不客氣地說,辦春晚已經和小孩子描紅差不多,怎麼描、描在哪裡都是預先安排好了的,區別頂多在於墨水的顏色有的濃一點有的淡一點而已。

  其次是演員陣容的不變。年年歲歲人相似,總是那麼幾個老面孔在春晚的舞台上轉悠著,上去了高興,上不去就發火,甚至聲明「再也不上春晚了」,可第二年導演招呼他們去春晚,又照樣跑的屁顛屁顛的。

  再次是永遠不變的「國家敘事」和「思想教育」。正如學者所言,只有「國家」,才是春晚這一中華民族最盛大聯歡的惟一主角。以「中國」、「祖國」作為表達對象的歌曲每一年都層出不窮,不勝枚舉。除此之外,國家敘事的最有力武器當屬小品、

相聲之類無疑,它們添油加醋地彙集了太平盛世的所有笑聲。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看春晚之前,觀眾就應該做好接受「思想教育」的準備。一旦音樂響起,或者主持人、演員突然嚴肅地來一聲「是啊」,或者剛剛還在搞笑不斷的演員也非常不協調地變得正經起來時,您就可以去上廁所了。

  包子褶:越蒸越多

  春晚辦得越久,有關公正性的質疑也就越多。誰能上春晚,誰不能上春晚,據說評選標準有80多條。然而,這麼細緻的評選標準,並不能保證評選的公正性,相反卻屢有醜聞暴出。

  陳佩斯說過,「春晚就是名利場」。後來趙安受賄的醜聞恰恰印證了陳兄的言論。許多明星紛紛與春節晚會「劃清界限」:作曲家姜延輝聲稱不再向春節晚會送歌,說「送歌的過程就是一個心靈倍受折磨的過程」、「不效仿張俊以就沒門兒」,讓人一時無語。

  「春晚就是名利場」--今年,又有人記起來這句話。王平的相聲《好好說話》被斃了,他既不氣憤,也不可惜,只是覺得很失望:「他們給我的理由簡直太可笑了,說節目很好,只是沒有適當的時間安排。其實很多事情都像笑話一樣,春節晚會已經成了名利場,斃了也就斃了,沒覺得有什麼可惜的。」

  1月5日的《南方週末》還披露了在春晚節目預審現場,有觀眾對記者說:「說吧,你是誰的托兒?你給我們的節目叫好,我也給你的叫好,大家互相幫忙,爭取都能上春晚。」看來,為了使自己的節目能通過,演員為自己的節目找「托兒」已經是明目張膽了。--除夕夜的笑聲背後,多少「大腕」們明爭暗鬥以致不擇手段的黑暗場面,不難想見。

  包子油:越蒸越溢

  央視春晚被稱為「超級吸金機」,而且其「吸金能力」仍在逐年見漲。今年,它將創下數億元收入的記錄,僅僅零點時間的10秒報時便輕鬆收入囊中千萬元。很少有一筆生意,能夠在短短的4個半小時內,坐收近4億元人民幣的財富。只有春晚(2005年的數據)才能創造這樣的商業神話。

  除此之外,晚會本身也越來越像是一場「大腕」版的廣告盛宴:去年小品《祝壽》中,假夫人提著「珍奧核酸」上場,真夫人提著「非常可樂」上場;《浪漫的事》中郭達一樣是拎著大包的「蒙牛」和「瑪莉亞」而上;小品《男子漢大丈夫》如法炮製,不倫不類地獨獨在「

客廳桌子」上放了四瓶礦泉水--總而言之,演員上場絕對不空手,舞臺佈景見縫就插針,所有能利用的廣告機會一個都不放過。

  包子蒸久了,油只會越溢越多;有過數錢數到手酸的經歷,來年當然只會「更上一層樓」了。需要提醒您的是,晚會中再播報「祝賀單位」時,您千萬不要傻乎乎地以為那些企業是真的在「祝賀」您春節快樂--殊不知,這可都是人家高價買來的露臉機會,與「祝賀」無關,更與您的春節快樂無關。

  包子餡:越蒸越少

  春晚的「餡」實際就是那點能使老百姓開懷一笑或者值得認真一看的東西。可是,如今已經越來越稀缺了。雖然每年都要換一身珠光寶氣的新衣服登臺亮相,但在舉手投足之間暴露出來的依然是孱弱和愚笨。

  春晚和老百姓的快樂需要似乎正好背道而馳,並且走的越來越遠,全國人民喜歡的超女不讓上,第三次彩排被槍斃掉的又儘是觀眾喜歡的精品節目。這當然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央視「眼光獨到」,要麼則是觀眾「不解風情」。早先的春晚節目單上已經是遍佈「屍體」了。據說砍掉的理由是節目不符合節日氣氛。--好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只是,春晚「大開殺戒」的結果,也許非但不能維護「節日氣氛」,是否平增了「節日氣憤」恐怕也未可知。

  人說酒是陳的香,薑是老的辣,不知道這個蒸了23年的包子會是個什麼味道呢?除夕夜,但願我們不會因為熬夜而後悔。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