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利用小人來制衡有真才實學、有功的賢能之臣。有才有功的人,功大到了極端,就是「大恩不報」,除非把龍椅讓給他,什麼也報不了。為了防止這一極端情況的出現,就需要日積月累地抹煞他的功勞。這方面,小人的作用就是不可或缺的了,他們有本事把賢能之臣的任何貢獻都說成是別有用心,即使不能定案,也把他弄得有口難辯,灰頭土臉,哪裡還有心思再向聖上請功?
第二,小人與皇帝的道德觀合拍,忠臣則難說。皇帝要天下人效忠於朝廷,主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代表國家,罩著百姓;但皇帝心裏明白,他只在乎本家本姓的江山,其他都是假的。但如果把這個說穿了,就會失去忠臣和百姓的忠心,對維護統治極為不利。於是,皇帝永遠在口頭上把自己打扮成國家和百姓的守護神、恩人,永遠愛民衛國。這種口頭和行動上的「精神分裂」現象,只有小人能夠洞若觀火,體察聖上的苦衷,並在行動上自覺地與皇帝合拍--口頭上愛國愛民喊得震天響,行動上只為一家一姓服務,必要的時候,哪怕害國害民,也在所不惜。而忠臣卻經常犯「愚忠」的毛病,誤把皇家利益與國家利益當作一回事,搞出南轅北轍的錯誤。兩相對比,小人比忠臣「珍貴」得多。當然,皇帝知道,小人的本性是利己,真到了皇帝佬自身不保的時候,最靠不住、頭一個倒打一耙的就是小人。皇帝看中的不是小人的可靠,而是可用,合拍。
第三,小人的行為具有良好的可預測性。大多數小人就像馬戲團的動物,皮鞭加糖塊可以完全確定動物的行為:皮鞭可以保證它絕不敢做什麼,糖塊可以保證它絕對會做什麼。而忠臣的行為則不那麼好預測:如果他認為這是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事,皮鞭也不一定能改變他的初衷;如果他認為這種事不利於國家和百姓,即使給他糖塊,他也可能不屑一顧。這種區別,對於皇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小人的一切完全在皇帝掌握之中,而忠臣卻難以駕馭。
第四,小人的正經本事往往很差,任何治國平天下的差使,他們都做不來,並且由於小人只會做壞事,早已得罪了群臣(包括小人之間的互鬥),他們只能在皇帝的庇護下生存,沒有獨立生存能力。而忠臣賢人則不同,他們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文韜武略,不需要仰人鼻息,往往讓皇帝感到「驕傲自滿」。而他們秉性坦蕩,並無眾多的政敵,威望較高,也不必仰賴皇帝的庇護,憑本事吃飯。於是,在皇帝看來,小人比忠臣可靠得多。
分析完歷史,請各位網友再來看看現如今各個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大小小的領導們的用人之術,不難發現,他們基本上重用小人,原因和上面說的很相似。但他們幾乎不用德才兼備的能人,這一點卻與皇帝不同。為什麼?
正常的皇帝(不包括末代昏君)是忠臣賢人與小人「兩手抓」,各用一半。如果皇帝完全用小人,朝廷的日常政務就完了,遇到敵國入侵,連個能打仗的都找不出來,這肯定是不行的。皇帝用人的戰略是:利用小人「監管」住能人,但畢竟還要用能人。目的是維護自己的江山。而單位領導,隨時可能被上級調動,本單位並不是他的鐵打的江山,沒必要維護,也難以維護住,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調離了。所以,他們就專心致志,只用小人了。
還有一個原因:一些領導抱著「只爭朝夕」的精神,在位一天,狠撈一天,惟恐不在位了,或者大局有變,錯過了撈油水的機會。有這種思想,更需要大力培養和提拔重用小人,除了小人,誰有臉做這種吃裡扒外、損公肥私的缺德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皇帝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