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經流傳一條帖子,據說是北大中文系那個自殺的女孩生前寫的,帖子中寫道:「我列出一張單子,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寫的……對於親人,我只能夠無奈,或許死後的寂靜,就是為了屏蔽他們的哭聲,就是能讓人不會在那一刻後悔。」
「這是典型的抑鬱症狀。」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趙穎告訴記者,導致大學生自殺最主要的兩種心理疾病,一種是躁狂,另一種是抑鬱。躁狂的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得抑鬱症的人自己心裏很清楚,但無法擺脫。
最近一段時間,如果統計一下媒體出現頻率較高的字眼,「大學生心理健康」這幾個字一定會列在其中。這種關注除了媒體經常發布的某些「駭人聽聞」的消息以外,也包括各大高校競相開展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系列活動、教育部門出臺相關規定與標準、國家部委下發有關通知……
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的報告顯示,有超過百分之十六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並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有抑鬱、焦慮、強迫症、人際關係敏感、睡眠障礙、網路及遊戲成癮、物質濫用等。
曾有媒體進行過一項高校流行語調查,「鬱悶」一詞以百分之五十五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學生為「現實中的大學與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樣」而鬱悶,大二學生為「敏感的校園人際關係」以及「校園內部貧富差距顯露的社會不公」而鬱悶,大三和大四學生則開始因為「考研、就業與戀愛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鬱悶。專家指出,「鬱悶」是一種籠統的心理亞健康情緒的反映。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表示,在社會轉型期的急劇變遷中,人的不確定性增加。對於當前的大學生來說,競爭的壓力、生存的焦慮、發展的期許、情感的困惑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當他們發現在實際得到的和期許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的時候,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加之這一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導致對身體的傷害,以至對生命的放棄。
面對日益突出的大學生心理問題,許多高校都設立了「心理健康辦公室」或「心理諮詢中心」,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多年的趙穎則認為,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應該普及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大多數人都不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趙穎對此憂心忡忡,「心理諮詢應該針對一些高端的問題,而我們現在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普及。」
她說,只要懂得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很多問題自己就可以化解。她呼籲,在全國的高校推廣「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這兩門課程,幫助大學生進行心理的自我調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自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