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英國來說吧,英國各大傳媒連續幾週來有關中日紛爭的報導一直不斷,BBC國際臺還多次在頭條位置報導中國許多城市的反日示威活動,而星期一(4月18日)出版的所有英國大報都詳細報導了這個週末波及整個中國的反日抗議浪潮和中日外長之間不歡而散的會談。
不過,普通的英國民眾並不瞭解這一風潮的來龍去脈,他們為中日之間突然爆發的言辭戰和口號戰感到納悶:中日關係怎麼了?用英國《衛報》的話來說,如今的中日關係降到了兩國自1972年建交以來的最低點。
不過,如今中日關係的急劇惡化既非乍起的"驚雷",也非突發的"海嘯",如果非要用一個比喻的話,不如說更像一次"火山大爆發":能量醞釀多時,過去也有過幾次小發作,但仍然無法釋放積聚的能量……
然而,在把中、日、韓等國稱為"遠東"的英國,普通民眾並不瞭解遙遠的東方這次"火山大爆發"的醞釀、積聚過程,這就使得英國傳媒的相關報導和分析增添了許多背景解釋工作。
週日(4月17日)出版的英國《觀察家報》分兩個版,以相當於整整一個版的篇幅,詳細報導了週六在上海和中國其它城市發生的反日街頭抗議活動,其中有很多內容就是回顧中日兩國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和最近幾年中日關係的波波折折。
英國著名通訊社路透社甚至認為有必要專門發一條"中日爭端一覽表"之類的資料性報導,向英國民眾介紹一下"突然"洶湧澎湃而來的中國反日潮的前因後果。從這份"一覽表"看來,路透社所認為的中日爭端主要包括: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教科書、島嶼主權之爭、東海天然氣開發權之爭、中國軍力增強和臺灣問題等。
另外一些英國傳媒則試圖透過這些歷史恩怨和現實爭端,探討如今中日交惡的更深層的原因。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在中日建交後的三十多年中,中日之間的戰爭傷口過去像今天一樣,從未癒合過,但過去這兩個鄰國對各自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種共識:中國是地緣政治大國,但卻是經濟弱國;日本是經濟巨人,但卻是國際政治侏儒。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觀點,今天中日兩國的政經地位都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才是中日近日交惡的深層原因。
《經濟學人》說,中國今天在對美貿易上有著舉世最大順差的國家是中國,不再是日本;而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也不再甘做外交事務中的二等公民了,因此積極爭取在擴大後的聯合國安理會中擔任常任理事國。
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經常引起中國、韓國等日本鄰國的強烈批評。但BBC記者霍斯利在參觀了靖國神社之後認為,日中兩國從政府到民間一直糾紛不止的真正原因其實是:過去一百多年來,日本一直是亞洲的絕對老大,而如今的中國正像一級方程賽車即將超車一樣緊跟著日本,使得日本不知所措。
中國民眾連續三個週末舉行反日示威活動,其規模、持續性和激烈程度不僅使日本方面大感震驚,也使英國傳媒頗感意外。一些英國傳媒認為中國政府導演了反日示威。
"反日騷亂蔓延中國"───這是《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週六中國多個城市爆發新一波反日示威潮的報導的標題。該報駐北京記者克里夫德.庫南指出,週六的抗議活動是一系列示威活動的威廉亚洲官网 一次,而且是在官方警告民眾不要上街之後發生的,在上海的示威活動中,還出現了暴力行為。
《星期日獨立報》則引述一些觀察家的話說,上個週末中國民眾的抗議活動是得到北京當局允許的,因為中國政府想藉助民意阻止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週一出版的《每日電訊報》的一篇報導甚至認為,儘管中國當局在首都動用了大批警察,阻止了民眾原計畫在北京舉行的反日示威活動,但仍有跡象表明,這個週末發生在上海、深圳、瀋陽、成都等地的抗議活動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但英國《金融時報》北京記者站站長理查德.麥克格萊格在一篇關於中日關係的分析中說,雖然某些媒體的報導聲稱中國民眾的示威是北京當局導演的,但更準確地說,北京當局是在利用中國民眾自發的反日情緒,以為其外交政策目標而服務。
在麥克格萊格看來,中國政府的短期外交政策目標是挫敗日本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努力,長期目標則是與日本競爭北亞地區政治、軍事大國的地位。
日本外相町村信孝星期天的訪華之行似乎也無助於緩和降到了冰點的中日關係。"中國拒絕向'受到傷害的'日本道歉"───這是週一《衛報》一篇報導的標題。報導引述中國外長李肇星的話說:"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做過必須向日本人民道歉的事情。"
李肇星的話顯然是針對町村信孝就日本駐華外交機構和日企遭到中國示威者衝擊一事要求中國政府道歉和賠償而說的。根據《衛報》的說法,日方大概因為最近中國接連不斷的反日浪潮而感到"受到了傷害",但中方也有著很強的"受害"感。該報繼續引述李肇星的話說:"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日本政府在一系列問題上,特別是在對待過去的歷史問題上,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週一出版的《泰晤士報》相關報導的標題也大同小異───"中國拒絕就反日騷亂潮道歉"。又是"道歉"!───許多英國傳媒都指出,"道歉"成了中日雙方恩怨史中最常見的一個詞:中日多年來爭執不斷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中國官方和民間認為日本政府對其歷史上侵華行為的道歉不夠真誠。
如今,日本也開始要求中國"道歉"。中日恩怨糾纏不休的一個表徵大概就是:彼此感到受了對方"傷害"的兩國都在要求對方"道歉"。 英國《金融時報》甚至就中日關係中的"道歉情結"專門寫了一篇社論,題目是:《亞洲的怪罪遊戲》。
《金融時報》的這篇社論對比了同為二戰加害方和受害方的歐亞當事國在道歉問題上的不同態度,社論認為,戰後和解既要求加害國的洗心革面,也要求受害國的既往不咎。而中日雙方在戰爭問題上的態度則恰恰相反:就像不肯道歉的日本與誠心悔過的德國形成鮮明對照一樣,不願寬恕的中國也與誠心和解的法國形成鮮明對照。
《金融時報》的社論最後說,就像德國和法國位於歐洲中心一樣,中國和日本也共同構成了東亞的政治和經濟核心。對中日兩國來說,平息最近驟起的敵對火焰需要彼此的謙遜:日本必須準備誠懇面對它的侵略歷史,毫無保留地道歉;中國也必須做好準備───不是再準備一份抱怨清單,而是準備伸出和解之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BB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