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故宮的一半在臺北

 2004-12-21 18: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館藏珍品達65萬件,每次能展出各類文物約1700件,如果三個月換一次展品,而且不重樣,大約可供展100年!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

  故宮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明清兩朝皇帝在此指點江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將軍派鹿鐘麟率部荷槍實彈進入紫禁城繳了衛兵的械,然後命溥儀立即出宮。當天下午3時,溥儀離開紫禁城,從此一去不復返。1925年10月10日,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故宮博物院在干清門舉行開院典禮,莊嚴宣告故宮博物院成立。據當時報載,開展當天,北京城萬人空巷。人們一同湧進故宮,一窺它幾千年神秘的蘊藏,欲看幾百年的禁地到底是怎樣的情形。宮內外一片擁擠。

  創辦故宮博物院史無前例,一切都要靠探索。加上軍閥混戰、政局不穩、經費困難等,創辦初期遇到了許多困難。僅1926年3月到1928年6月短短兩年中,院方負責人就有四次變動。故宮經常遭到軍閥的擾亂,經費短缺,員工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甚至有人提出廢棄故宮,拍賣故宮國寶。到了20世紀30年代,正當故宮博物院各種工作正常發展時,又因日寇侵華,抗戰爆發。為了保護國寶,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里大遷徙」。大遷徙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進行,上面有日寇飛機的空襲,背後又有日軍大炮機關鎗的追擊。從1933年到1944年,故宮1.3萬多箱書畫、青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古籍善本圖書歷經11年,行程萬多里,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次搬遷都驚心動魄。在日寇侵華期間,全中國文物損失慘重,但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無大的損失,這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大奇蹟。

  一宮文物分兩岸的歷史真相

  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然而,對於大陸絕大多數民眾來說,臺北的故宮博物院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久聞其名,陌生是因為至今不能親歷。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南京時,曾遇到反對的呼聲。當時的國民政府曾公開表示:一旦時局穩定,仍將南遷的文物運回原地。但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鑒於當時的政局,於1948年底又將存放於南京的文物精品遷移至臺灣,從此造成了一宮文物分兩岸的局面。

  由南京遷往臺灣的文物分三批,三批文物的起運時間分別是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949年1月29日。遷臺文物一共有2972箱,數量上雖然只有存放於南京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在質量上卻是文物精品。文物運臺後,先租借臺中市糖廠倉庫存放,保管條件十分惡劣。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遷臺文物婕辭ㄈ冑驢獯嬤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