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欣是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的副主任醫師,
一次外出忘記帶上手機,回到家一看,僅半天多時間,手機上已有27個未接電話,其中21個電話沒有重樣,全是醫藥代表打來的。
「在醫藥代表這樣猛烈的攻勢下,醫生根本沒有不吃回扣的。」宋小欣對《財經時報》說,「我們是常在河邊走,而且是在浪頭洶湧的河邊,沒有人的鞋是乾的。」
醫療領域無處不在的灰色收入,主要以三種方式存在於醫療行業中--拿紅包、吃回扣和走穴。
拿紅包
據一家醫院急救室的一位醫生介紹,他在大學學醫時受到的教育是:遇到車禍事故等群體傷者搶救時,那些拚命叫喚、呻吟的可以先放在一邊,反倒是那些沒什麼聲息的得先搶救,因為他們已經快不行了。但他在工作後發現,這種「人命關天」的搶救順序有時會被金錢扭曲。
在早已嚴重超載的某婦幼醫院住院部,記者看到了剛剛生完小孩的袁小倩。因為父母都是北京一家著名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儘管前頭排了一個「加強班」的人,袁小倩在臨產前半個多月就能住上院。
後來,袁小倩需要進行剖腹產,手術前她和老公商量:「雖然在醫院有親戚,但該打點還得打點,這是規矩。」
她老公在床頭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主刀的大夫1500元,幫忙的大夫500元,在場的3名護士每人300元,麻醉師300元,這是做手術的。住院期間還要給負責料理的護士送點東西,走的時候,給護士值班室送去了兩箱可樂,她們很高興地收下了。」
袁小倩這次生孩子,住院半個多月,光是紅包就送了近5000元,還不算更高昂的住院費和治療費。「如果不認識人,花得還要多。」她說。
新疆烏魯木齊一家三級醫院的外科主任醫師王磊告訴記者:在他們那裡,一般的大手術,主刀大夫可以拿1000元到3000元;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有名的醫生可以拿到5000元。
拿紅包的主要是外科手術醫生,而且拿紅包是醫生灰色收入中最不安全的一種。比如手術後的併發症,如果病人手術後出現這類問題可能要找醫生算賬,拿紅包的醫生一般害怕因此成為被告,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拿,是不敢拿。
回扣
以貌取人是服務行業的「通病」,在醫院裡則有著特別的意味。
「到醫院看病,最好穿得寒酸些,因為醫生會邊看病邊打量你的衣著。如果看出你有錢,醫生會給你開最貴的藥。」宋小欣醫生的話可以讓人們部分明白,為什麼看病時醫生總是異常熱心地詢問患者幹什麼工作,收入高不高,原來是在探聽病人的囊中虛實。
據衛生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居民平均每人看一次病要花79元,住院要花2891元。這兩項費用中,藥費分別佔了60%和47%,這說明,藥費是決定醫療費用的最主要因素。
藥品從出廠到進入消費者手裡要經過多道程序,在各級代理商的流通領域,藥品的價格已經翻到出廠價的數倍。其中國家規定,三甲醫院最多只能在藥廠提供的進貨價上加價15%(其他級別的醫院依次遞減),同時,醫院還可以從藥廠的進貨價中提取5%的利潤。作為醫療機構,醫院從藥費中賺取的錢比起藥價本身來說似乎並不多,約20%左右。
但圈內人士透露,流通環節中還得折進給醫生的大約10%-30%的回扣,有的甚至更高。可以看出,醫生從藥品吃回扣已成為藥價虛高的重要原因。
為了打點醫生和醫院的有關環節,藥廠除了送錢和送禮外,組織醫生旅遊更成了家常便飯。宋小欣告訴記者,在她們醫院存在著三種「級別」的旅遊:醫院院長一級是每隔一個月的「歐美游」,藥房主任級別是每個月的「國內游」,而各科有處方權的大夫則是隔個幾週的「京郊遊」。
「搞定院長,是為了讓大宗藥品可以進院;搞定藥劑科主任,可以讓藥房在一般情況下儘可能地多進藥,有時明明是其他的藥沒有了,這種藥還有,但藥房仍然會進這種藥;搞定大夫是因為,有開處方權的大夫是藥品銷售的最終環節,醫藥代表必須和科室中幾個主要醫生建立好關係。整個一套從上到下都要打點,這些醫藥代表也夠累的」 。
「醫藥代表的典型形象,就是拿著一個貴重樣子的皮包大搖大擺地到醫院去,不幹別的,就是給醫生點錢。」藥品銷售人員楊力偉對記者說,「有些醫生算得精著呢!有時因為回扣不均的事,幾個醫生吵打起來,我就碰見過幾次。」
對醫藥代表來說,攻克一家醫院可以說像攻克一座堡壘,任務艱鉅,但攻下後,就可以坐著收錢了,有的成功的醫藥代表僅僅一年就買了車和房。更讓人驚奇的是,這些被攻下的「堡壘」,竟可以成為醫藥代表的「領地」,被賣來賣去。
「賣藥屬於自己獨立經營,這與在大公司打工並不一樣」。楊力偉原來是生物系本科生,畢業沒多久就開始倒騰醫藥生意,兩三年賺了幾十萬元,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賣藥經歷:
1999年前後,楊在福建福州開拓醫藥業務,為了拿下當地一家大型醫院,他拿了4萬元現金去攻城,最後「拍倒」了一位副院長。當時對方答應以後每個月都進他的貨(屬於100多元的單價,廠家允許他自己提50%的那種)。但天有不測風雲,醫院忽然接到命令要進行藥品招標,結果他代理的廠太小,沒有中上。
「此後進貨只能斷斷續續,沒法把投入的錢掙回來。」楊力偉說。由於這個網點每個月只能收到2000-3000元利潤,他只好將整個「碼頭」(並非公司)開價3萬元盤給了另一個人。
走穴
和紅包一樣,走穴一般也只是外科大夫才有的「專利」。
據瞭解,走穴的現像在各地都很普遍,但行情則是因地制宜。據王磊透露,如果由烏魯木齊市到地方去,一般做一次手術可以賺1000多元,而北京、上海三甲醫院的大夫,到地方上可以賺到5000多元。如果是知名專家,價碼還可以超過1萬元,甚至數萬元。
走穴收入的灰色似乎比回扣和紅包要淺一些,因為它確實有積極的一面,如可以提高醫療技術不發達地區的醫療水平,加強技術交流,使大醫院過剩的人才得到充分利用。但走穴同時也存在很多隱患和副作用。
首先是因為有了走穴,一些條件差的醫院什麼病人都敢收,無形中增加了治療的風險。「醫院開展診療活動不僅僅是醫生的事,一臺手術的成功不可能是一個名醫就可以保證的,還包括檢驗、器械、護理等各個方面。『走穴』醫生一般不會留守,一旦病人出現意外,責任由哪方承擔也不明確。」一位醫療界人士指出。
其次,因為一些醫生忙於「走穴」,醫院一些科室往往只剩下幾個人應付日常工作,擾亂了醫療秩序,影響了醫院的經濟收入。
最後,因為走穴不交稅,也就名正言順地成為了灰色收入。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灰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