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淮河治理思路從「人定勝天」走向「天人合一」

 2003-11-24 17: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71歲的農民趙壽友在攪拌泥漿、塗抹磚縫,開始了他這輩子第15次建房。在今年夏季淮河罕見洪災中,他居住的安徽省阜南縣趙郢村,絕大多數農戶房毀屋塌。

  與往日顯著不同的是,趙壽友這次建房遷出了平均4年就要遭一次滅頂之災的村莊舊址。按照政府新制訂的規劃,他搬到了距老址1公里的安全大堤上蓋房,並獲得1.5萬元的資金支持。他感慨地說:以前積蓄點財產,洪水一來,沖光耗盡。這次蓋房後,能過上安穩日子了。

  今年淮河流域的災後重建中,像趙壽友一樣遷移到安全地帶建房的農民達40萬人,為了補貼農民和確保新址的安全性,政府今年的專項投資達到了22億元。中國水利部的淮河委員會主任錢敏說:3年內遷移農民將達到120萬人,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遷建運動,更是治水思路一次偉大轉變的開端。人的遷出,是為了給洪水讓路,在祖祖輩輩與洪水的爭鬥中,人們實現第一次主動退讓。淮河治理開始從過去人定勝天的對抗式走向天人合一的和諧式。人與洪水的協調共處將成為治水新思維的基調。

  人水爭地、人佔水道是淮河洪水氾濫的一個重要原因。淮河流域現有10個蓄滯洪區和18個行洪區,居住著200萬人。蓄滯洪區本是沿河的湖泊與低窪地,行洪區本是河道的一部分,本是自然形成的蓄滯洪區是洪水的天然調節庫,卻被人定勝天的人們強行佔據。淮河流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615人,居中國七大江河流域之首,人地爭水的矛盾非常突出,枯水時農民就在退出水面的窪地和河道中耕種居住,並搭起小土堤圍護,久而久之就形成今天的行蓄洪區。眾多小土堤使河道變窄,水流下泄不暢。在干流遭遇特大洪水時啟用行蓄洪區分洪,調節洪峰,能大大緩解淮北大堤堤防壓力。今夏淮河抗洪共被迫啟用了22個行蓄洪區中的9個,遷移行蓄洪區和灘地群眾100萬人。

  50年以來,安徽省沿江湖泊面積減少了38.5%,沿淮湖泊群多已消失。富有治水經驗的淮河委員會原總工程師王玉太說:過去人們習慣性建壩攔水、建閘筑庫堵水,洪水被當作為敵人,可以稱作人定勝天式地全進攻性治水,現在看來弊端很多,水生態體系毀壞極大,像今年洪水百萬人緊急大遷移,事實上代價高昂。我們開始認真地思索如何把洪水這個宿敵化作人類的朋友。

  從行蓄洪區和河道灘地上遷出的農民將安置在新規劃的保莊圩、安全堤內和高於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的莊台上。記者在蒙窪蓄洪區目睹了王家壩保莊圩加緊建設的火熱場面,由一圈高堤保護的這個保莊圩能安置819戶移民。新規劃的保莊圩內配套建有醫院、公廁、通訊站等公共設施。因受災農民較為貧困,4000多萬的總建設資金中政府投資部分超過了3000萬元。將遷居到此的農民趙勇激動地說:我將跳出一次次被洪水淹的提心吊膽日子,到這裡開始全新的生活。

  人退出後,設計標準較低的行蓄洪區將被徹底廢棄。錢敏說:像阻礙河水暢流的安徽淮南市的上下六方堤等10個行洪區和4個蓄洪區將首先廢棄,淮河中游的洪水通過能力將明顯提高。我們講的天人合一的治水思路有兩方面,一是阻水的居民要退出,既改善和保全人的發展也給洪水讓道;另一方面,我們想辦法讓水留下、洪水資源化。淮河在夏季時洪水氾濫,冬春季節時又非常缺水,旱災的威脅也造成農業的損失,把夏季的水害化成水利,才能真正地造福於人。

  洪水資源化的種種工程措施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淮河流域已建成的水庫有5700多座、總庫容達到了270多億立方米。正在建設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將在夏季氾濫時最多可蓄水近百億立方米,不僅可減輕汛期洪水對淮河干堤的衝擊,也能在枯水期為農業提供更充沛的資源,淮河流域1.7億人民將在與洪水的和諧共處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新華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