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失策 外資從中國撤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圖)

發表:2024-08-13 2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第二季度外資從中國撤出的資金規模創歷史新高
第二季度外資從中國撤出的資金規模創歷史新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8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共政治局此前提出穩外資等目標及策略,但外資加快撤出中國,威廉亚洲官网 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外資從中國撤出的資金規模創歷史新高,外商直接投資(FDI)進一步下降,全球投行在中國也進行了最大幅度裁員。

外商直接投資(FDI)數據顯示外資撤離速度加快

據彭博社8月12日的研究,今年第二季度裡,外國投資者從中國撤出的資金創歷史新高,這反映出外資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悲觀情緒。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反映外商對華直接投資(FDI)的「直接投資負債」錄得負148億美元,意味著流出中國的直接投資多於流入。如果今年下半年繼續下降,這將是至少自1990年開始有可比數據以來的首次年度淨流出。

這是該指標自1998年有記錄以來第二次錄得負數,上一次是在2023年第三季。此次淨流出額較當時的121億美元進一步提高。其中,來華資金持有關聯企業債券的規模淨流出220億美元,規模也為有記錄以來最大。

彭博社認為,經濟放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導致一些外商減少了投資,而中國向電動汽車的快速轉變也讓外國汽車公司措手不及,促使一些外企撤回或縮減了投資。

儘管北京當局在吸引和留住外商投資方面作出了越來越多的努力,但外商投資還是出現了下降,而去年的增幅是有記錄以來最小的。北京當局希望向外企展示其開放性和吸引力,希望這些外企能帶來先進技術,抵禦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對中國「去風險」的壓力。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跟蹤淨流量,可以反映外國公司的利潤趨勢以及在中國業務規模的變化。由於發達經濟體一直在提高利率,而中國央行正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跨國公司有更多理由將現金留在國外而不是中國。

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被北京當局視為外資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信心的體現,也是增強中國企業競爭力的途徑。

外商直接投資簡稱外資,是指外國企業為獲得利益在本地所作的經濟投資。一般而言,外國企業會和本地企業組成一個公司,形成一個多國企業或者國際企業。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的FDI在2022年第一季觸及1072億美元的歷史高位,但當年第二季就在上海封城等因素衝擊下,大跌至378億美元。

中國商務部今年7月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989.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29.1%。這一指標的同比降幅從今年1月的11.7%逐月擴大。

當局失策 外資穩不住

中國經濟連年下滑,在2018年7月30日,中共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和穩預期。

2020年4月17日,中共政治局會議又提出「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而在2022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六穩」和「六保」變成了「三穩」和「三保」:「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今年以來,中南海經濟決策層不斷發聲歡迎外資,推出吸引外資政策。例如,中國國務院2月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6月底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利用外資工作;7月中旬公布的中共三中全會的公報要求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等。

但西方企業代表對三中全會的中長期經濟願景表示失望,並表示三中全會的總結文件缺乏改善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

香港《南華早報》的報導援引中國德國商會執行董事馬克西米利安·布泰克(Maximilian Butek)表示,在三中全會之前,德國企業希望在經濟刺激措施和改革方面得到更多的指導和澄清,「但相反的是,我們似乎必須為謹慎和連續性的政策做好準備」。

中國歐盟商會也表示,公報沒有足夠的細節來確定是否會出現有意義的變化。

中國英國商會則提到,「英國公司現在需要在未來幾週和幾個月內看到落實全會廣泛承諾的具體措施」。

曾任中國美國商會主席的齊默曼(James Zimmerman)表示,「希望細節能反映在後續報告中」,他說,「外國企業仍然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答,如果沒有進一步明確,投資計畫可能會繼續擱置」。

多數歐美主流媒體也指出,三中全會後發布的公報僅有打著口號、語焉不詳的方案,雖然在經濟問題上,也有提及,提出了內容廣泛的政治及經濟目標,但根本沒有深究或推出任何具體的對策。

美國《華爾街日報》此前報導指出,外商直接投資自2023年6月以來一直在下降。外商直接投資下降正值中國與西方緊張局勢升級之際,更多的懲罰性措施已導致經貿關係惡化。美國和歐盟已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北京當局則對從歐盟進口的豬肉展開反傾銷調查。

在憂心中國經濟前景的背景下,海外資金流出現歷史性下滑,中南海經濟決策層一直在設法提振外國投資人對中國的信心,但外國商業領袖譴責北京當局說一套做一套。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去年8月曾警告,在中外企出現「承諾疲勞」現象。他當時表示,中國歐盟商會尚未看到北京當局願意執行結構性改革,以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根本性挑戰,並允許外企和民營企業發揮支持中國經濟潛力的跡象。

北京當局還不斷做出加劇在中外企擔憂的事情。例如,2023年,北京當局突擊了貝恩公司(Bain&Company)、美思明智(Mintz Group)等多個外企的中國辦公室。北京當局還批准了定義模糊的「反間諜法」修訂版,擴大了被視為間諜的行為類別。

外資投行在中國最大規模裁員

據英國《金融時報》7月的報導,在市場放緩影響利潤並停止了數年來在中國擴張後,西方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投資銀行員工數量出現了多年來最大的裁員。根據年度報告,2023年裁員之際,華爾街和歐洲銀行旗下的七家中國證券部門中有五家虧損或利潤大幅下滑。這七個部門去年僱用了1781名員工,比2022年減少了13%。

在經濟疲軟的情況下,中國資本市場活動放緩,主要原因是房地產長期放緩,以及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關係造成的影響。諮詢公司亞洲集團(Asia Group)中國區總監韓林(Han Lin、音譯)說:「西方投資銀行陷入了惡性循環,交易疲軟意味著對中國境內的投資減少」。

他談到,「當印度、東南亞和美國的機會看起來更有希望時,一些銀行正在失去耐心」。

國際金融集團在中國大陸的證券公司,只佔其全球利潤的一小部分。2023年,全球投行裁員6萬多人,原因是交易和公開上市減少,導致報酬驟降。

中國市場的下滑與早先的希望形成了鮮明對比,早先的希望是,即使其他地區的業務放緩,銀行在中國的業務也會繼續增長。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ie Dimon)在5月份的一次會議上說,摩根大通在中國的部分投資銀行業務已經「跌落懸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