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治(左)與夏思源(右)2名經歷文革的知青,久別60年再度重逢。(BBC片段截圖)
【看中國2018年5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BBC中文網日前進行了一次專訪,專訪的2位主角從小意氣相投、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在中國大陸5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作為知青而被下放農村,是去聯絡,後來他們偷渡香港,安居扎根,但他們各自都不到對方的命運。近乎60年後,BBC的一篇報道成為了2人重逢的契機。
身世坎坷的兩名孩子
夏思源(原名夏威夷)的父親是國民黨軍官,1949年留下母親和只有2歲的夏威夷逃到香港。父親的「政治成分」使得中共的陰影籠罩著這個殘缺的家庭。與他同樣處境的,還有陳克治。兩人雖然從小吃盡苦頭,但童年的純真時光仍然為他們帶來慰藉。夏思源表示,「讀小學的時候,大家年紀都很小,不會關心政治。那段時間很快樂,尤其是朋友相交,更難得的是有兩三個志趣相投的同學。」而陳克治是他最好的朋友,「我們都喜愛看書。大家學習成績都比較好,老師們對我們的印象很好。但我們之間沒有甚麼競爭之心,只覺得大家很投緣。」
夏形容,陳為人正派、光明正大。「陳克治居住在郊區的木屋,情況比較貧困,而且他家中只有母親。我家中也只有母親維持生活,我心目中大家都是單親家庭,有些同病相憐的感覺。」
反右運動到文化大革命
在夏的記憶中,當時教導自己的林老師長相斯文、很認真地教書、對學生很親切,也特別疼愛兩人。豈料1957年中共發起反右運動,「整肅知識分子與反對者」,而林老師也被打成右派。夏說:「當時我們都覺得消息非常突然,完全無法接受。為何這麼好的老師會變成右派、變成壞人、被趕到勞改場?」當時夏陳2人都認為林老師被打成右派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升讀六年級的時候,陳克治被調離學校,2人也日漸失去聯絡。
1965年,夏思源完成高中。但想不到緊接著第二年會發生文化大革命。
夏思源父親是國民黨軍官,這個家庭背景令他在中共政權下,沒有升讀大學的機會,也沒有選擇就業的權利。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踏上家門,夏思源被下放花縣(現稱花都),再轉到肇慶高要縣回龍鎮、生活條件越來越差;母親在家面對文革的各種侮辱和痛苦。「牛鬼蛇神戴牌、高帽,住牛欄、上台被批鬥……當時真的猶如抄家。」
如同許多被壓迫的廣東知青,夏思源有另外一個選擇--偷渡香港。但夏不捨母親,母親卻支持兒子離開中國大陸。夏憶述:「我母親很理解我的處境。她跟我說,你去吧,不用理我。偷渡有很大風險,可能會葬身大海。雖然她也有擔心我,但仍然支持我這樣做。」
四次偷渡終成功
夏自1972年開始首次偷渡,半途被民兵抓到、關進收容所,但自此偷渡已經成為他「一年一度」的行動,把全副心思精力和資源都放在偷渡上。歷經3次失敗、被送回鄉下,最終夏在28歲那年,劃著一只修修補補的橡皮艇,成功到達香港尖鼻咀。當時香港政府實行「抵壘政策」,如果偷渡者能到達香港市區就能獲得香港居民身份。但如果中途被警方捉到的話,就會被遣返大陸。
來到香港的夏威夷,將自己名字改為夏思源,以提醒自己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和過去的經歷。1986年夏思源的母親也來到香港,夏家歷經37年,終於一家團圓。夏思源說自己當時不時想起了陳克治,並想「他會否也一樣來了香港呢?」
前幾年,陳克治接受了媒體訪問,講述自己與妻子在颱風中、游泳偷渡到香港的經歷。夏一看見報道,馬上就認出了自己兒時的摯友。「除了名字完全相同以外,年齡、背景亦相近。加上以我了解他的為人,(報道的)行為也吻合。」
經過多年在社交媒體尋覓舊友、專程去陳克治與妻子常游泳的大環山碼頭碰運氣,夏思源在女兒的幫助下找到了BBC的影片,並透過BBC,將訊息傳達給陳克治。就這樣,久別近60年的好友再次重逢。
久別近一甲子的重逢
兩人相見的時刻,沒有激動的擁抱,也沒有欣喜的淚水,一句「終於找到你了」,令兩人百感交集。
原來陳克治比夏思源還早2年到向港。陳克治沒有像夏思源升讀實驗中學,而是升讀了常規中學,在快要考高考、上大學前,文革爆發了。沒有大學讀、加上母親的離世,令陳克治決定放手一搏、與妻子偷渡香港,展開新生活。
同樣,陳克治也沒有忘記夏思源,他多年來曾經到廣州打聽夏思源的消息,但所有人都不知道夏的去向,令他一度以為有生之年都未必能夠重逢。
兩人此時終於將缺失的拼圖拼湊完整。陳克治當年被調去的學校,並沒有指導他們選擇中學,加上失去了與夏的聯繫,「如果我收到這個消息,我一定會一起跟他考實驗學校,而且,我早一年畢業,會避過上山下鄉的命運,我與他不一樣,他父親是反動軍官,我背景沒有那麼『黑』,憑我當時的成績,我應該會順利上大學。」
夏思源也表示:「好像我其他同學般,算比較幸運,考入這間學校,避過文化大革命,不用到農村,能夠有機會讀大學。我就沒辦法,我的背景太『黑』了。」
陳克治感嘆道:「如果安排是這樣,我就不會認識我太太,我的好老婆,命運安排是這樣。」
在那個動盪又陰暗的年代、不少身在廣東的知青最終都放手一搏,不惜性命危險嘗試偷渡香港。據文革逃港者歷史專家金虹估計,當時約有25萬知青嘗試偷渡來港,大約20萬人成功,其餘的被捉回大陸、或不幸葬身大海。幸運者如夏思源和陳克治,經歷多年磨難,仍然希望能夠找回故友,在古稀之年得以重聚,圓了宿願。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