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軍委主席胡錦濤
幾天來,我就想寫一篇文章,從對鄧玉嬌案的處理論證一下中共內鬥的情況,還想從另一個方面論說一下,胡錦濤能否在鄧玉嬌案中獲取更為有力的出牌機會。但是,隨著巴東方面軍隊進入的消息傳出,對胡錦濤的本質,我們又有了一個全新認識的機會。
我在"鄧玉嬌會患精神病嗎?"一文中說過,此案轉機唯一的可能就是中共上層的內鬥,由中共最上層重新派出一個工作組來,封存原有的案件,重新調查審理。從案件的發展來看,至今,"做案"的巴東警方絲毫沒有改正的機會。巴東警方背後的黑幕,首先就是巴東縣政法委和巴東縣委,再往後那就是州委、省委,直至中央。當然還不是整個中央,從案件中警方的"涉案"過程來看,以及案件的歸屬來講,中共中央政法委負有重大責任。
但是,處理的方式和效果已經能夠看出,是完全背離事實,朝著巴東警方所希望的目地發展的。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民意完全站在鄧玉嬌立場上的基點來看,胡錦濤派駐新的工作組來即符合民意,又順理成章。這樣一來,在還原事實真相的前提下,通過對鄧玉嬌案的重新審理,一向走親民路線的胡錦濤就贏得了廣泛的民意支持。同時,這也是對周永康把持的政法委來了個不整肅的整肅,江派勢力也只能是徒有興嘆的份兒了。
當然直接派駐工作組似有不妥,但可以以先派軍隊戒嚴為先導,繼而在完全控制巴東的前提下,派駐工作組進駐,這不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放出口風說,對鄧玉嬌由強制措施改為監視居住,麻痺民眾。一方面卻利用軍隊和警察,在戒嚴的同時,威逼當地民眾驅逐外地救助和採訪鄧玉嬌的各方人員。不論巴東出現的車禍是否存在政府的栽贓,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客觀的現實,巴東民眾和外來人員普遍感到了中共一手製造的恐怖。而地方政府的肆意恐嚇,更是把自己造成的後果居心叵測的嫁禍給了法輪功。
其實,不論事件如何發展,鄧玉嬌案已經成了撬動中共政權的支點了。在這樣的轉瞬即逝的良機中,胡錦濤把握得當的話,是一個很好的引導中國社會走向民主或公民社會的契機。但是,如果胡錦濤絲毫沒有這方面的想法和準備,那再好的機會也白搭。從中共派兵進駐看,這不是出自於胡錦濤真正要"翻案"的動機,那麼這就必然是一個陰謀,出兵本身已不存在胡錦濤藉助案件整肅中共政法委的任何基礎了。
但是,我們要問,這個命令是誰發的呢?是胡錦濤,還是所謂的"軍委首長"江澤民。
其實,江也好,胡也好,雙方都難逃干係。對江來講,他對待這類事情是根本無需任何理由的一概鎮壓,所以出兵是必然的。對胡來講,不論是不是由他發出的調動軍隊進入,一旦有這樣的事實,他絕對逃脫不掉責任。試想,胡錦濤動輒搞軍隊演習和視察,今年不是正在準備六十週年的閱兵演習嗎?何況你又是一個手握軍權者,這不是你的命令,又該是出自誰人之手?
那麼胡錦濤出兵,或者說胡錦濤同意出兵意味著什麼?筆者首先不排除他出兵的第一個理由,先行戒嚴,而後公正處理此案,並以此為契機開展中國社會、也就是中共內部的逐漸轉型。這個方面的因素雖極小,但是,我們不能不提上一提。
胡的出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效仿鄧小平的"殺二十萬人,保二十年穩定"的強權手法。胡錦濤當年入主中共中央政治局,靠的就是在西藏的大肆殺戮。鄧小平也正是看中了胡的這一點才欽點他進入政治局,並在對江失望後,隔代指定他為中共接班人。胡錦濤骨子裡的血腥成份導致他必然出此陰招。
如果是這後一種原因,那就只有一條路了。派駐軍隊的同時,就必定要在戒嚴地區搞恐怖。當然這是中共的拿手好戲了,無需胡錦濤明說,手下的人絕對給他做的是乾淨又漂亮,因為中共是做這些事的老手,搞個暗殺,燒個民房,失蹤幾個人,出幾次車禍,那真是小菜一碟,不費吹灰之力。
那麼,鄧玉嬌的命運會是如何?這個還用說嗎?費了這麼大的勁,不就是為了擺平這件事嗎?現在的鄧玉嬌在哪?鄧玉嬌的家人在哪?其他的人有資格接觸嗎?那誰又有資格接觸呢?她的命運真是令國人擔憂。
不要看胡錦濤文質彬彬、一派和氣的樣子,今天如若是這樣的局面,胡錦濤就注定有脫不清的干係,而不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
胡錦濤看重的是他今年如何在中共建政六十週年上檢閱軍隊,他看重的只有他現時的手中的政權!所以,向巴東派駐軍隊那就是他的必然選擇。
中共失去民心有一個持續的過程,但是,失去政權那可是瞬間的事。胡錦濤要引導中共走向何方?他還有機會擺脫中共嗎?他的路真的是越來越不好走了。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預備的。陷中共於絕境的機遇會垂青胡錦濤嗎?
進駐軍隊的命令發出的同時,胡在這個問題上可能已永遠的失去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