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月下老人用红绳把男女牵在一起。(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婚礼中,媒人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促成婚姻。然而,有这么一句流传已久的话:“新娘进了房,媒人抛过墙”,说的是,一旦新娘入了洞房,大婚完毕,媒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说媒,在农村是一种积德的大好事,但这句俗语听上去,新人在一起之后,媒人就会被讨嫌。此话怎讲?这是不是过河拆桥呢?在某些地方这句话还被用来讽刺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但其实还不是那么简单。
“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上无媒不成亲”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评剧《花为媒》中两个媒婆唱的戏词。古来传统习俗中,男女双方若要“结丝罗”、“谐秦晋”、“通二姓之好”,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说合,就叫“说媒”,也算是“明媒正娶”。
《诗经》中就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在古代,没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认可的,因此媒婆成为一种古老的行当,其历史地位不可撼动。媒人在古代又叫红娘、月老、保山等。
中国古人认为男女之间靠缘分。过去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月夜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就着月光下翻看一本大书。韦固很好奇,就问老人看的是什么书。老人说,这本书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那大口袋里装的什么,老人告诉他:“口袋里装着红绳,是用来系男女的脚的,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他们会结成夫妇,即使远隔千里之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月下老人”和“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由。
“红娘”是媒人的另一个雅称。在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巧设机谋,最终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在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的《西厢记》中,我们发现其中的红娘被塑造得更加聪明可爱。后来,人们便以“红娘”代称媒人。
媒婆说成一桩美事可以得到一些钱财。(图片来源: 网络)
中国农村,媒人在说成一桩媒后可以得到一些钱财,被称为“谢媒礼”,通常用红包包好。红包一般由男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这个红包连同送给媒人的其他谢礼,如有鞋袜、布料、鸡、等,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在成亲当天才去引导接亲,叫做“圆媒”或“启媒”、“发媒”。
在旧式婚礼中,媒人还被称为“伐柯人”,说媒则叫做“执柯”。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媒人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
婚后生了孩子,孩子月子里,男方要到媒人家“谢媒”,带上荤盘,一般是鱼肉,现在也有带烟酒的。感谢媒人“成人之美”。满月时,还要请媒人喝“满月酒”,照例还是上座。媒人的份子钱不能收,说是“收媒(霉)”。
“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媒婆们起到穿针引线,说合的作用,在一桩婚姻中功不可没。这句话俗语不是说结完婚就不要媒人了,实际上是表达了婚后夫妻应当独立生活,不再依赖外人的调解和帮助,这样一层意思。
在农村把接亲的亲戚,称之为:生亲戚、和已经成亲的亲戚,这两种亲戚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这个时候媒人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具体有哪些方面呢?
在成亲之前,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对于对方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要求或者是问题出现,这个阶段,就处于“生亲戚”阶段,这个时候,很多话语是不能当面去讲的。道理很简单,双方之间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很有可能不欢而散。这个时候,媒人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媒人可以作为双方的纽带,当做传话人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起到出谋划策、尽量一碗水端平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对于成亲之前的筹备,是真的离不开媒人在双方传递话语。
成亲之后,木已成舟。男女也就是真真正正成为了一家子,不论是做什么事,也都可以抛开顾忌直接来讲,这个时候的媒人,也就失去了在作为“中间人传话”的作用,有什么事情,人家自己商议,人家是一家亲,媒婆就多余了。所以“新人娶进房,媒人扔过墙”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话说到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媒人很容易不讨好。双方感情和和美美,自然对于媒人赞不绝口,但有的人结婚之后,过的并不好,就会埋怨这都是媒人犯下的错,要不是媒人的撮合,自己怎么能够过上如此的生活,所以在农村也有已经老话叫做:“不做中,不做媒,不作保,肯定三代好”,这也是一种很无奈的现实,反映出人性。
不论怎么说,媒人作为一种传统的行当,一直都存在。千里姻缘一线牵,月老红娘的作用对于婚姻是相当大的。婚姻之中有媒人,借贷行业有保人,经营之中有经济。这些人相当于婚姻中介,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