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皇历正月二十日,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日子。(图片来源:手绘插画Winnie Wang/williamhill官网
)
明天(2月29日)是皇历正月二十,是民间传说女娲娘娘炼制五色石补天的日子,也就是华人为了感念女娲补天来救助人类而订定的天穿日,另称天穿节或补天节。
天穿日
其实,各地区的传说都不同,从正月初七开始至正月廿五日,都有被人视为天穿日的,但普遍以正月二十日最被认可。打从唐宋以来,民间就存在着纪念女娲娘娘的“天穿节”。不过,时日一久,此节日在华人各族群中已经逐渐式微,而对此节日仍然非常重视的客家人,在过去则只许在这一天祭神与玩乐,不能工作。中华民国(台湾)甚至在2010年1月27日公布的《客家基本法》中的第14条明确表示,政府应订定正月二十日为全国客家日,借此彰显客家族群对台湾多元文化的贡献。
以前客家人每逢天穿日,家家户户都会放假,男子不去锄地,避免大地漏水。女子不去织布,避免穿针引线期间,害得天空被戳破了。专家认为,客家人之所以还保留这一节俗,或许跟这一群族素来尊崇天地、敬护大自然的特性相关。
像台湾目前可谓只剩下客家人依旧保留着这样的风俗传统,特别是北台湾。与其他族群选择以元宵节作为年假终结不同,客家人则是认为必须过了正月二十日,也就是天穿日过后,年假才能算是正式画下休止符。因此,天穿日一到,不须工作的客家人会特地穿戴整齐,欢唱起山歌来。当然,客家人不忘祭祀女娲娘娘。
客家人会特地保留过年节时所享用的一块甜粄,并在煎过之后做为祭拜供品来答谢女娲娘娘,相传煎炸过的一片又一片的甜粄软Q黏稠,具有帮助女娲补天的意涵。如果将搓揉成圆球状的甜粄拿来油炸,接着再插上针线拿去祭拜,则是被称为“补天穿”。至于此一美食则被称为“油堆子”或“油槌子”。宋人李觏的《李觏集‧卷三十六》即载述了这一节俗:“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娲皇殁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此外,因为传统概念认为,必须让太阳在这一天好好休息,因此民众纷纷在这日将衣物晾在市内。
从现代的环保概念而言,客家人遵循“天穿日”的习俗,实则暗含了爱惜自然、重视环保等精神,因这是在适度给予自然恢复的时间,以利环境生生不息、资源永续发展。因此,天穿日可谓是一个呼唤大家重视古老又传统客家文化、具备国际发展性的节日,值得提倡、发扬。
虽然女娲补天的传说,已是人尽皆知,但在迎接天穿日之际,不妨再次回顾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吧!
女娲补天的故事,原出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
相传女娲娘娘与伏羲都是知名的上古英雄,各自被当作中国人的“母神”与“父神”。据悉,勇敢又有智慧的女娲在抟土造人之后,又为人们进行婚配,因此被视为华夏民族最早的母亲。一天,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在不合之下大打出手,共工在交火后打输,进而怒撞“天柱”不周山,导致天开始出现塌陷、漏水现象。放眼望去,一片汪洋,哀鸿遍野,百姓苦不堪言,可谓生不如死。
女娲不忍人类受难,决定耗尽心力炼制五色石来补一补被撞破的天,好解救无数子民于危难。当大灾厄一过,人们遂开始庆祝人类的重生,并将之称为“天穿日”。至于功劳丰硕的女娲则因为感动了天神,被封为负责婚嫁与繁衍后代的婚姻之神。
其实,这个神话跟许多看似荒诞不羁的上古传说一样,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初期的状况。更进一步的说,华夏文明的开端是神与人类同在的,那时候的社会跟现在可是大不同,当时可是一个万分美好的清平世界。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