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一招就够守护港元(图)


时评人利世民表示,面对美元强势,守护港元只有一招,就是扎实的原则和制度。(图片来源:香港政府新闻处)

李小龙曾经讲过,他不怕一个练过一万种腿法的人,他怕的,是同一种腿法练过一万次的人。

我尝试到网上搜寻前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的绰号“任一招”,找到的绝大多数都是挖苦他在九七、九八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就只有夹高银行同业拆息一招。后来他在任内最后几年,改变了联汇制度的操作,新的绰号变成了“任七招”;似乎他本人对这个转变甚为满意,仿佛招式一多,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比较“一招”和“七招”之前,有几件事要好好说明。首先,许多人说金管局是香港的央行,这个讲法是错的。英国、加拿大、澳洲以至欧洲央行等,是市场流动性的最终提供者(lender of the last resort)。换句话说,当该国忽然出现庞大的货币需求时,以上各国的央行,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度地借出该国的货币;当然代价就是汇率的波动。金管局虽然在市场有需要是,某程度上亦扮演类似的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但绝对不是没有限度;这也是为何金管局不是央行。

更正确一点说,金管局是货币发行局(Currency Board)。其实货币发行局这个概念历史不长,主要为香港这种小型开放式的经济体所采用,成功例子亦不多。货币发行局要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唯一的条件,就是紧守规则;除了兑换保证,更重要是政府不得有结构赤字,亦要放弃操控汇率及利率,并必须容许资本自由流动。以上连串的条件限制,其实也是写在基本法第五章第一节,由第一零五到一一五条;这十条堪称是香港自由市场约章。

可惜,很少人留意到基本法这些条文,甚至时至今日连基本法仿佛都已经不再重要。说到底,在一个不尊重法治精神的国度,条文的约束力是不对等的;有权力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规则,无权势的民众则无所适从。所以难怪香港人对制度渐渐失去信心;就连行之有效,几经冲击仍屹立不倒的联系汇率制度,也同样有各种猜疑。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其实有坊间的意见指放弃联汇可以保持股价、楼价。但这个讲法背后,其实是没有真正了解市场运作。首先,不论是亚洲金融风暴抑或其他地方的金融危机,贬值虽然可以暂时缓减资产价格的跌幅,但在中、长期而言对托市并无明显作用。更重要是香港无论是过去抑或现在,都有极多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若港元对美元贬值,恐怕只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令更多资产遭抛售。

九七年香港没有条件脱钩,今日亦没有。九七年十月底,香港出现资金短缺,最主要原因是当时有两只重磅中资股上市集资,其中又以中移动前身的中国电信集资金额最为庞大;仅一只中国电信所筹集到的金额,已经相当于其时中国大陆整体外汇储备的3% 。以上还未算因超额认购而被冻结的资金。在这个背景下,银行体系由于缺乏港元作结算,隔夜拆息曾一度抽高至300% ;严格来讲那是市场现象,而不是什么主动出招以提高炒家成本的招式。

官僚将正常的市场运作,绘影绘声夸张成打大鳄,自己则捧成人民英雄,或者这就是为官之道。所谓的一招,也只不过是被动的回应市场需求。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是香港人第一能吏,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任志刚提出了改变联汇制度。表面上只是微调;其中之一,就是将7.8的固定兑换率,变成由7.85到7.75的浮动区间。

在真正的联汇制度之下,港元和美元之间因为完全没有汇率风险,所以港元与美元利率水平亦应该一致。但由固定兑换率变成浮动区间之后,令本来自然调节港元利率的利息套戥交易多了汇率风险,结果是港元与美元利率出现差距。例如今年联储局几度加息,但港元的市场利率却纹风不动,就是当年变招后的影响。

本来港元美元利率走势不一,亦未必是坏事;甚至有人会认为这种滞后有助维持香港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但目前美元汇率的强势,其实是四十年来首次,而往后不论走向如何,所带来的影响很大可能也是前所未见,亦难说什么七招、十一招究竟是稳定了香港的宏观经济,还是只不过令转变出现所需的时候延长。但回到李小龙的智慧,练好实在的一招,其他的都是虚招;面对幻变无常的处境,不是要复杂的策略,而是要扎实的原则和制度。

利世民
追踪作者 https://linktr.ee/unsubject

(编按:利世民是香港时评人、财经专家,现为香港《williamhill官网 》专栏作家。)

本文留言

作者利世民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