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与清除隐性债务,中国财政陷入两难境地。(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2年5月31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丁晓雨综合报导)“趋势性调整仍在进行,偏偏遇上坏天气”。这是当下中国财政政策面临的境地。今年是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时间节点,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如何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膨胀,让中国财政陷入两难。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当下中国财政政策正面临“趋势性调整仍在进行,偏偏遇上坏天气”的境地,在多个目标的撕扯下,求得平衡的难度正在增大。外界寄希望于财政政策发力“稳增长”,即应对“坏天气”之时,但今年也是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时间节点。
5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文鼓励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但同时强调,严禁银行保险机构配合地方政府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也就是说,化债必须“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隐性债务,具体指地方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直属机构等,在法定政府限额以外直接举借,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中国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到底有多少?
《中国新闻周刊》报导说,目前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整体数据不明,但由于隐性债务的形成多与城投平台有关,后者有息负债余额常被用来估测前者规模。
据悉,截至2021年9月末,城投平台存量有息债务余额49.3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参考不同机构的测算结果,隐性债务规模在数十万亿元量级。
北京政府自2018年起开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行动,定下5至10年全面消除隐性债务的目标,2022年恰好走到一半,化债情况进展如何呢?
2021年10月以来,广东、上海、北京三省市先后试点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仅3个月后,广东于今年1月率先宣布“清零”。但同时,广东、北京发行的数笔再融资债券引发市场关注。
2021年10月,广东启动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随后,广东、深圳合计发行用途为“偿还存量债券”的再融资债券1121.11亿元。
今年1月,试点隐性债务清零的北京发行同样用途的再融资债券近850亿元。
市场认为,融资债券在清零试点中被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中国新闻周刊》引据广发固收刘郁团队的统计,从2020年12月起,部分再融资债券的用途表述出现变化,由“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变成“偿还存量债务”。前者用途明确为政府表内债务本金借新还旧,而后者“偿还存量债务”的表述让外界认为其中包含隐性债务。
而中国财政部2021年8月发布的“2021年7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中显示,截至2021年7月末,用于建制县区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的6128亿元再融资债券额度已发行6095亿元。这组数据让外界的猜测得到证实。
按照刘郁团队的统计,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20日,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已发行9819亿元,超过财政部8月提及的6128亿元额度,且已有27个省份发行此类债券。
《中国新闻周刊》称,多位受访者证实,在隐性债务清零试点中,再融资债券确实被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有前述长期关注地方债的学者认为,地方政府上报隐性债务的数据一定带有目的性,如果可以置换就多报一些,否则就可能隐瞒部分债务。
而很多隐性债务被包装成PPP项目、政府采购等,以担保、承诺的形式与政府发生关联,但实际承担负债的主体可能是实施项目的平台公司,如果将这部分隐性债务置换为显性债务,等于负债主体改变,债务对应的资产也需要流转,可能就需要有资产管理公司接管,而且所需规模不小。
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去年对城投发债、融资政策均有收紧,但是从债券净融资额来看,仍然在增长。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北京当局和地方政府正面临一个两难抉择,不化解隐性债务,就会引发巨大的金融风险,但要达成 “稳增长”、“稳投资”的目标,钱又该从哪里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静馨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