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即有“界画楼台”一科,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这也是此画法画之所以被称为“界画”的原因。
界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准确、细致和工整,《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说道“尺寸层叠皆以准绳为则,殆犹修内司法式,分秒不得逾越。”《芥子园画传》亦提出:“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虽然界画难工,却往往不为文人所重。
界画的起源早在晋代就有记载,顾恺之《论画》有“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早期画在纸绢上的界画,如今已经无法看到。传世的北宋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就是界画的典范。宋元以后,文人画日渐兴盛,界画逐渐被视为工匠所为,地位日益低下,元代书画理论家汤垕“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界画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越是精细的用笔,却越被文人画家认为是匠气浓郁。文人画讲究“玩墨”,这种文化态度带来审美倾向的变化,阻挠了一批又一批画家从事界画的创作
在这种情况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职业画家袁江、袁耀,打破了世俗的偏见,将日益衰落的界画重新振兴起来,堪称界画领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明清两朝擅长界画者寥寥无几,而袁江、袁耀却初学仇英,又继承了宋代画院的风格,楼阁师宗郭忠恕,在继承前人传统同时,把山水楼阁界画又发展了一步,将工致异常的青绿山水和精密的界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山水楼阁界画。
袁江,字文涛,江苏扬州人。擅长界画山水、花鸟,笔法工整精致,描绘建筑结构严谨,设色明丽,风格富丽堂皇。袁耀,一作袁曜,字昭道,江苏扬州人,擅画山水楼阁界画,与袁江同为清代界画大师。关于“二袁”的关系有“父子说”和“叔侄说”。袁江的老家在江都,也就是今日的扬州。袁江作品上时常可见其“邗上袁江”的印章和款识。袁江是职业画家,关于他的史料记载并不详实,散见于张庚的《国朝画征录》、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以及无名氏的《画人补遗》三本。根据书中对于袁江的记载,以及现存袁江画作成作时间,我们推测袁江大约活动于康熙至乾隆前期,或生于康熙十年之前,而卒于乾隆十一年之后,大概有70多岁,这与袁江存世画作的时间大抵对应。对比袁江,袁耀的史料更少。
“二袁”虽是江苏扬州人,但是他们取法学习范宽、郭熙,许道宁和马远等宋代北方山水画家,并将北方山水层峦叠嶂、雄浑厚重的特征融入到个人创作中。“二袁”除远学宋代诸多名家和明代的仇英,同时近法李寅、萧晨、颜峄、颜岳等扬州画家。
二袁的画作大多为青绿山水,同时将界画融入青绿山水进行创作。与宋元时代的界画相比,二袁的界画更有山水画的韵味。宋元界画讲究还原亭台楼阁、舟车、器物的本来面目,二袁的界画则反其道而行之。这种画法就改变了宋元时代界画中界画主体过分突出的绘画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二袁不遗余力地在界画上大费周折,即便他们成为清代界画的领军人物,可画派还是后继无人。我们不论他们画作文人韵味的多少,但就清代那个绘画大环境下,界画早已经被人认为是工匠绘画的一种,而遭边缘化。
二袁之后,中国古典界画几无传人。中国界画究竟为什么衰落?作为职业画家,必需有人买他们的作品,才能维持生计。正如明代仇英,生活条件优越,因为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有赞助人的情况下作画。而同为吴门四家的唐伯虎却晚景落魄,因为没有赞助人,他只有靠卖画艰难度日。袁氏自然也是如此。二袁居于扬州,扬州作为清代一个商业发达的大城市,这里有一大批来自山西,从事贩盐生意的晋商。他们对于袁江绘画的支持,导致有大量袁江作品进入山西。但随着徽商的崛起,他们的审美与晋商不同,更喜如扬州八怪郑板桥、金农一类的画作。赞助人审美的变化,也是导致二袁界画无法传承的重要原因。
成也扬州,败也扬州。扬州的商业活动,造就了二袁界画的一枝独秀。而二袁界画的衰落,扬州八怪画风的崛起,也正是扬州这座城市艺术审美转变的绝佳写照。现在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以百万计,但研究和创作界画的,则寥若晨星,更是十分少见。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