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图片来源:美国之音)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10月13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肖然报导)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波动与挑战加剧,中央政府多次直接操盘经济,试图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央行干预来挽救经济困局。这种经济干预措施在短期内往往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长期的后果却备受质疑。前中央党校教授蔡霞作为一位观察中国政经形势的学者,对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经济的策略持批判态度。在她看来,政府的权力过度干预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还带来了债务膨胀、资源浪费以及民生问题被忽视等严重后果。她通过对三次政府救经济行动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这一模式下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与反思。
三次政府操盘救经济的历史背景
蔡霞在近日《美國之音》的《蔡霞有話說》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三次操盘救经济,分别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当前的经济困境。每一次政府的干预都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面临重大挑战的背景下实施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金融系统崩溃,而中国因其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及果断的政策应对,成功避开了危机的冲击。当时的总理朱镕基通过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改革和银行重组,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国内需求的增长。
第二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温家宝总理提出了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房地产、公共设施等领域。这项政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振国内经济,也是为了确保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受影响。温家宝的果断措施使得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避免经济衰退的大国之一,也帮助全球经济尽快走出了危机。但同时,4万亿的投入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尤其是地方债务问题和房地产泡沫的扩张,成为后续几年中国经济的隐患。
当前的第三次操盘救经济,虽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中国内部的经济问题却已显现。债务压力、出口疲软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让政府不得不再次出手。央行通过注入1万亿人民币等手段试图刺激市场,然而这一次,政府的干预显然面临更大的挑战。蔡霞指出,与前两次相比,当前的救经济行动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且因内部问题的复杂性和积累已久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效果可能难以预期。
中央政府出手 三里河的疯狂现象
蔡霞還提到,2008年温家宝总理宣布4万亿刺激计划时,立即引发了北京三里河的疯狂现象。三里河是国家发改委的所在地,而发改委被称为“小国务院”,是中国政府中负责规划和审批大型经济项目的核心部门。随着4万亿计划的公布,各地政府官员纷纷涌向北京,争先恐后地递交项目计划,期望能够从中央政府的经济刺激资金中分一杯羹。
这个疯狂的现象不仅表现在官员们赶往北京的速度,还体现在三里河附近的酒店、宾馆、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突然间爆满。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平价旅馆,甚至地下室的简易住宿,全部被前来递交项目的官员们占满。与此同时,三里河周边的餐馆、茶馆也生意兴隆,官员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发改委的工作人员进行私下接触,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蔡霞形象地描述道,“三里河疯狂”不仅仅是项目竞争,更是资源争夺下的权力较量。
这种现象揭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拨款的高度依赖。由于中央政府在4万亿投资中仅提供项目总资金的25%,其余75%则要求地方政府自行筹措,地方官员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中央资金支持。为此,他们往往通过私人交往、利益交换等方式,试图在资源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这种“跑步前进”的争夺资金行为,反映出地方政府为了抢占项目资源,不惜牺牲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揭示了中国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此外,蔡霞指出,三里河的疯狂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短期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制度性问题。这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中,权力主导资源配置的机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由于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地方政府在重大经济决策中无法充分发挥自主性,必须依赖中央的审批和资源分配。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项目投资的盲目性,也加剧了地方债务问题和政府财政负担。
地方政府抢钱现象
蔡霞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政府在争抢4万亿资金时的激烈竞争。她将这种竞争形容为“抢钱”,不仅仅是一场经济上的竞速比赛,更是一场权力和资源的角逐。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中央拨款,不惜通过各种手段,加班加点地赶制项目计划。蔡霞回忆道,她在一次外地调研时,亲眼目睹了一位省级官员为了赶制项目而通宵达旦地工作,甚至连高层官员都无法避免这种压力。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能够尽快上交项目计划并获得中央审批,意味着抢占了先机,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机会。
地方政府的这种“抢钱”行为,在短期内推动了一些经济项目的落地,但长期来看却带来了不少问题。蔡霞指出,由于中央政府仅提供部分资金,剩余部分需要地方自行筹措,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完成项目,不得不依赖于银行贷款或发行地方债券。这使得地方债务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地方政府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这种不健康的资金运作模式,导致了中国地方债务的长期积累,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大隐患。
此外,蔡霞还谈到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抢中央资金,急于上马的项目缺乏深思熟虑,导致了大量烂尾工程和低效项目的出现。例如,各地大规模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等,有些项目并没有实际的市场需求,但为了获得中央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依然加快了这些项目的推进。结果,许多项目在运行初期就出现了客流量不足、收益低下的问题,成为地方财政的负担。
这种“抢钱”行为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蔡霞指出,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惜牺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她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财政矛盾。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与中央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相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地方经济的不稳定性。
救经济的长期后果
虽然中央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蔡霞认为,这种操盘救经济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长期后果。首先,银行系统的呆坏账问题日益加剧。由于地方政府为了匹配中央拨款,大量向银行借款,这些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偿还,导致银行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呆坏账。虽然在刺激经济的初期,银行的贷款扩张带动了经济增长,但随着项目效益低下、地方债务沉重,许多银行的贷款最终无法收回,成为金融系统的隐患。
其次,蔡霞指出,4万亿刺激计划推动的大量项目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审查,许多项目仅仅是为了争取中央资金而仓促上马。这种匆忙决策的结果,导致了大量低效项目和烂尾工程的出现。例如,各地大规模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有些并没有实际的市场需求,最终成为地方财政的负担。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经济资源,也导致了地方经济结构的扭曲。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GDP增长,不惜上马缺乏长期效益的项目,结果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第三,蔡霞特别强调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严重性。她指出,自2008年刺激经济以来,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迅速扩大,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等平台进行大规模融资,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财政收入的减少,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逐渐下降,债务危机的风险逐渐显现。蔡霞认为,这种债务问题不仅对地方经济构成了巨大威胁,也对整个国家的金融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生问题被忽视
蔡霞认为,在中央政府的救经济计划中,民生问题往往被忽视。她指出,虽然4万亿投资计划在短期内提振了经济,但这些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并未真正用于解决民众的生活困境。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民生问题在经济刺激政策中并未得到
足够的重视,导致了人民的消费能力无法提升,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旧不足。
她进一步指出,中央政府如果能够将部分资金用于全民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和长期经济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往往更倾向于通过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普通民众生活质量的改善。这种短视的政策,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升GDP增长,但长期来看却抑制了人民的消费意愿和经济的持续繁荣。
此外,蔡霞还指出,民生问题的忽视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缺陷,也是政府治理理念的问题。她认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的实际需求,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治成就。通过解决民生问题,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激发社会的活力和经济的内生动力。
总结与反思
蔡霞在总结中反思了中央政府救经济的策略。她认为,尽管在特殊的历史时刻,政府操盘经济可能会取得短期效果,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弊端。首先,它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将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抑制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权力主导的资源配置,容易导致贪腐和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地方政府为了争夺资源,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甚至牺牲项目的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蔡霞指出,未来的经济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她还强调,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提升人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总的来说,蔡霞对中央政府操盘救经济的模式持批判态度。她认为,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一定效果,但长期后果显著,尤其是在银行坏账、地方债务和民生问题等方面。这种模式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并为未来埋下了隐患。如果未来中国政府继续采用这种权力主导的经济政策,蔡霞认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