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 下半句更精妙(图)

 2019-12-08 10: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下半句才是精妙之处
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下半句才是精妙之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很多人就只知道这上半句,它的下半句才是精妙之处,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都要从头说起。

宿世冤家的典故

北宋官员彭汝砺(西元1041-1095年),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的科举状元。他中状元当过侍郎、尚书等高官,敢言他人不敢言,以正直无私,不计前嫌而闻名。

他中年时,遇见一位新寡的宋姓女子,就想娶她为妻,因当时太忙而没有成功。十二年后,他又遇见此宋姓女子,这次终于娶了她。宋姓女颇有姿色,彭汝砺结婚后竟然百般讨好与顺从她。宋哲宗绍圣年中,他被派江州(今九江)任职,任上得重病将死时,向人要来纸笔写下遗言:“宿世冤家,五年夫妇,从今以往,不打这鼓”,写完后就死了。也许在他临终时,有另外空间的生命告诉了他与宋姓女子之间的因缘关系,才有了这句遗言。

从此“宿世冤家”成为一句成语,指生命之间的前世仇怨,往往形容积怨很深,很难化解。有时夫妻间,亲人间也用“冤家”、“小冤家”、“宿世冤家”一类的话语作为暱称,称呼对方,此种用法并无恶意。

古代人普遍相信神,相信轮回,相信因果报应。
古代人普遍相信神,相信轮回,相信因果报应。(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出处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最早是出自元朝郑廷玉《楚昭公》第二折:“你每做的来不周,结下了父兄仇,抵多少不是冤家不聚头,今日在杀场上面争驰骤。”这里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讲的是如果上辈子没有仇恨的,那么这辈子也不必相见;这辈子相见,也是为了和上辈子来做个了断。

后来的《红楼梦》也是出现了这么一句话的, 《红楼梦.第二九回》:“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里说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的缘分。

不管这句话出自于哪里,但这句话的传播范围是挺广的,而且在很多场合都适用。上面的两种场合,一种用于敌人,另一种用于情人。

“不是冤家不聚头”形容人会碰在一起发生矛盾、纠纷或情感的问题,都是缘分注定好的。通常指今世成为情人、亲人或敌人,都是前世缘分的牵引和延伸。

“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下半句

“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下半句既简单又精妙,就是“冤家相聚几时休”!

大概意思就是说,如果两个人是冤家的话,那么避免不了的就是两个人还会见面,然后再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下半句:冤家相聚几时休——冤家见面就开始互相纠缠或残杀,这种状况要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呢?

可见,夫妻之间,亲友之间,社会关系之间都是有因缘关系的,有报恩、还债的,有报仇、要债的,还有了愿等种种情况,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尽力做到自己的本分,善待对方。这样才能在生命的轮回中获得尽可能美好的未来。

其实,“不是冤家不聚头”能广泛传播成为日常用语,流传绵延,百年不绝,也说明古代人普遍相信神,相信轮回,相信因果报应,而无神论并非中国的文化传统。

責任编辑: 肖品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