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打贸易战,谁的通胀先起来,说明谁撑不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9年11月20日讯】一组简单的数据,原本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但是,被专家们错误解读之后,反而变得让普通人开始迷茫。大家都知道,11月9月公布的10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这两个数据一个大涨一个大跌。
很多专家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胀,只是结构性的通胀,只是一小撮不明事实真相的猪在涨,而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不应该是跌的。
结构性通胀是这样理解的吗?
讨论过结构性通胀的经济学家有很多,包括塞克尔(Sunkel,1962年)、W.鲍莫尔(W.Baumol,1967年)、纲纳・缪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968年),保罗・斯特里坦(Streeten.Paul,1972年)。他们之所以用“结构性通胀”来表述不发达国家的通胀情况,是因为发达国家的通胀可以用简单的供需关系来解释,而对于不发达国家的通胀无法准确解释,所以,结构性通胀英文的本意,指的就是不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比方说因为政策跟不上、农业技术缺乏、没有外汇储备,等等,出现供需解释不了的通胀,统统都称为“结构性通胀”。
中国早期的通货膨胀,比如,1978-1980年的通胀,1984-1985年的通胀,1988年-1989年的通胀,甚至1992-1994年的通胀都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是结构性通胀。
很显然,这和我们现在非常流行的“结构性通胀”,含义可谓是天壤之别。因为,按照几位著名经济学家对“结构性通胀”的阐述,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技术发达了,外汇储备充足了,等等,再出现通胀,就不能说是“结构性通胀”了。就更别提外汇储备早就世界第一的现实了。
所以,同一个词汇,一到中国,就可能变成完全相反的意思。甚至连K线图,西方国家的红色代表下跌,而在我们这里代表的是上涨。
同理,具体到通胀上,就好比胖的概念一样,一称你体重,对照身高、年龄,马上就知道你到底是胖还是瘦。这种量化的方法在中国不能普及,否则,很多专家会丢掉饭碗。他们不仅称体重,还看其它的地方,比如,你虽然体重增长明显,但专家仍然指出,你这只是结构性的胖,因为,你的眼睛变小了。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中国CPI与PPI,从今年4月开始,CPI与PPI就开始背离,而如此明显的背离在过去是很少出现的。再细看,PPI自2018年6月就开始下行,而2018年5月是中美贸易战全面恶化的起点。这说明,贸易战对我们的工业品价格有着非常直接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这是顺理成章的。
CPI上涨,是在贸易战打到近一年后,逐渐开始显现。此前,我和周洛华先生聊天,他说,两国打贸易战,谁的通胀先起来,说明谁撑不住。这跟PPI是一个道理,谁先下跌,就先撑不住。
那么,当下到底是什么情况?
CPI与PPI的持续背离,实际上已经在发出明确预警:正在进入滞胀阶段。通胀不可怕,可以用加大供应及加息等手段解决。通缩也不可怕,货币一大放水,财政一大刺激,问题立即迎刃而解。而滞胀真正可怕。滞胀的意思是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我们看看滞胀为什么棘手?经济停滞,急需要降息,急需要货币放水加财政刺激,但这会导致物价更猛烈上涨。而抑制通胀,需要加息,需要紧缩财政,但这样做经济下行会更快更猛。
这同样给中国股市带来了一个大难题。CPI上涨,有关部门倾向于压制股市,蒸发购买力,但这样做又会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PPI会更快下行,经济更快下行,所以,我呼吁不要在这个时候打压股市……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陆陆续续步入滞胀,尤其南美等地区,为什么他们的执政者被轮换得越来越频繁,为什么动荡越来越多,关键是,滞胀这个难题让人难以解决,其实,换上新的人执政也很难解决,不是人不够聪明,而是问题变得更加棘手了。
滞胀最痛苦,最难解决,破坏性最大,持续性也长。从投资角度来看,滞胀阶段,往往也是美元为王阶段,而对于黄金和白银来说,由于流动性比美元要差的多,那么它们的避险功能就被削弱了。这正是为什么美联储降息、重新扩表,甚至不断有国家威胁停用美元的情况下,美元依然非常强势的根本原因,越来越多的国家步入滞胀阶段,正在把美元送上高点,因为,仅仅滞胀这一个因素,就使得全世界对美元保值避险功能的渴求变得难以遏制!这其实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难题:为什么美联储三次降息和重新扩表后,美元流动性依然短缺的根本原因。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