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太难懂了,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说,也不是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须菩提尊者,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焦虑,赶快恭请相师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出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不会为世间的名利所束缚,就是为他取名善吉也好。”相师的话,安了全家人的心。三天以后,尊者家中的财宝和用具,才又恢复原状。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在须菩提年轻的时候,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他的父母从此改信佛教。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被佛陀的妙法所感动,皈依佛陀出家修行。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修。关于乞食,须菩提与大迦叶,还有过一场争论,颇有意思---
根据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须菩提离开精舍后,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并解释说:“我向富人行乞,绝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如果仅为了好吃,我就不会出家学道。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行乞?因为穷苦人家,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已经十分内疚,怎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不啻九牛一毛。这就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
大迦叶听到了,便对须菩提说:“我向贫穷者乞食,是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福多,又何必锦上添花呢?”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与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佛陀对两者都不赞成,曾呵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应当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
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心接受,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迦叶着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强他。
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祗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来,次第围绕在佛陀四周。佛陀先是闭目静坐,没有人敢向佛陀发问。这时,须菩提了解到佛陀的心意,便从大众中站立起来,向佛陀顶礼后,恭敬地问道:“佛陀!弟子们都知道佛陀是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善男信女,则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以及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慈悲,为大众宣说。
对须菩提的发问,佛陀很欢喜,称赞他了解与会大众的根机。佛陀回答说:“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时,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安住,照这样降心!”
“无相布施,无我度生”,须菩提深深了解到这样的道理和意趣。他感激佛陀的法恩,欢喜得涕泪悲泣,长跪在佛陀座前说道:“佛陀!自从我做人以来,如此甚深微妙的法理,还是第一次听到。从此,我、法的二执,再也不能缠绕我;我、人、众生、寿者的四相,再也不能束缚我。离一切执着,才能见到空理;离一切名相,才能见到人生。我今天已体会到佛陀的心意,真正认识了自己。”
须菩提尊者开悟了,从此被称为解空的第一人。
(事据佛教故事)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