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商”就是摆脱低级的进食需求,能在食物中找到幸福感觉的能力。
曾有过一个调查:除了智商、情商之外,还有什么商是重要的?在林林总总的回答中,其中一个是“吃商”。
何谓“吃商”?就是摆脱低级的进食需求,能在食物中找到幸福感觉的能力。吃商高的人,可以吃出仪式感、喜悦感、节制感、敬畏感……,这样的人非常值得做朋友。
吃出仪式感
郭婉莹是老上海“永安百货”郭氏家族的四小姐,是民国时期的贵族。文革时期,从小娇生惯养的她每天都被逼着修路、挖鱼塘、挑河泥…….过去不沾阳春水的十指,布满茧子,结满血痂。
郭婉莹面对变故,没有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还是会仔细做好每天要吃的饭菜。
没有蒸具,她用饭盒蒸出美味的蛋糕;没有烤箱,她用铁丝烤出香脆可口的饼干;没有茶具,用吃饭的碗,她天天喝自制下午茶。
朋友问她:“都这样了,你为什么还要那么讲究?”
郭婉莹只是笑了笑:“因为,这才是人的样子。”
一日三餐,有的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有的人却能吃出仪式感。填饱肚子的饭,只是解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具有仪式感的饭,那是对身心的双重安慰。
吃出喜悦感
有位爱旅游的女孩阿楠,经常和朋友们结伴一起走南闯北、看世界,充满了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好奇。
旅途中,有次用餐点的是煮羊头。端了上来才大家发现是一整个羊头,还发出浓烈的膻味。其他人一看都没吃,只有阿楠好奇地吃了好几筷子。
别人问她难吃吗?她说“难吃倒不至于,只是不合口味。”
旅途中,很多人会抱怨饭菜不合口味,只有阿楠乐享其中,说不管好坏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
阿楠在朋友圈里,经常晒出各种饭菜,做法不难,不过就是煮个白粥、炖个鸡汤之类的。
但是,从精美的碗筷、旁边花瓶中怒放的鲜花、干净的画面、俏皮的配文,还是能够感受到她满满的喜悦。
这样的人,能接纳不一样的口味的存在,也能接纳生活中不如意的出现。
能在一碗白粥中吃出喜悦,也能从生活的百味中吃出喜悦。这种满怀喜悦的人,想不过好人生都难。
盲目减肥,最后常常会失败。
(以上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吃出节制感
不久前,同事又一次宣布:减肥失败。
同事刚开始减肥的时候,非常克制,每天都吃水煮青菜、水煮西兰花、水煮鸡胸肉。
一个月后,瘦是瘦了,但她也变得空前地馋。逛街看到街边的蛋糕、麻辣烫、火锅忍不住又大吃特吃,最后减下去的肉又长了回来。
法国女人热衷各种精美的下午茶,蛋糕都是高油脂、高糖的典型代表,但在法国街头很少看到长得胖的女人。
一位法国女星说过,法国女人不喜欢运动,保持瘦的秘诀只有一个——见好就收。
健身达人刘畊宏也说过,没人能够一辈子计算着卡路里来过日子,胖瘦不是食物的错,而是人不懂节制。
会吃的人懂得节制,但不过于苛刻自己、约束自我,是用恰当的方式,给身体、生活、生命减负。
吃出敬畏感
电影《小森林》被人称作最治愈的美食节目。主角是一个叫作市子的女孩,从大城市回到农村,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小村庄里,市子把本来或许要扔掉的食材变成美味,或是把平淡无奇的食物点石成金。她利用应季的时蔬做出各种美味,果酱、核桃饭、番茄罐头……
比如:卷心菜最外层的叶子比较硬,就切碎炸成面饼,取其清香;通草果的表皮有涩味,通过腌料来去除味道,变得酸甜可口;胡茶子果实成熟前太酸,成熟后甜味又太淡,掉落一地无人捡拾,做成果酱。
盘中的食物没有生命力,她却能用一种敬畏、感激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怎么可能办不好工作?
有人说,《小森林》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它让人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也是世俗生活中的一种追求、享受与热爱。吃饭是对食物的态度,也是对人生的态度;吃饭是对幸福的感知,也是对活着意义的感知。愿我们也能像上面故事中人物一样,做个“吃商”高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