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夫妻,即使在一起时还会笑,但内心早已感到空虚。
上回:貌合神离的夫妻
那是某个我跟孩子约好要外出吃午餐的星期六。那天,全家人都睡得很晚,我急急忙忙地准备外出。大约再一个半小时,我们就要吃午餐了,但我又担心孩子在路上会饿,于是在牛奶中加了麦片先给孩子吃。
之后,我们夫妻在某次吵架时,先生提到了这件事,并大声责备我:“早餐只给孩子吃牛奶加麦片,你也算是妈妈吗?”
给孩子吃牛奶加麦片这事情,是用来评价妈妈的标准吗?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因为“牛奶加麦片”而心情郁闷不已。先生那句话,对我来说打击很大,我开始认真思考,先生的高标准,让我无论何时都是个不合格的妻子和妈妈。
甚至到后来,只要先生在我旁边,我就会充满压力,忍不住观察起他的脸色。也因此,演变到最后变成,只要我听到电子门锁的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不安。我们两人待在同一个空间时,气氛是不和谐的。
有一天,先生跟我说:
“即使一起笑,内心还是很空虚。”
听到他这么说,我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因为我也是这样想的。
隔岸观火 习以为常的孩子
家里的气氛变得很沉闷,只要一言不合,我们就吵个没完。刚开始,孩子还会用哭、讨抱,或是简短的言语来阻止我们争吵。慢慢地,他好像了解了,自己做什么都没用似的,越来越来少发出声音。我还记得我们夫妻最后一次吵架时,孩子只是静静躺在床上看着我们。他不让我们抱、不哭,也不来阻止。
那天,我们争执了好一阵子,才突然惊觉孩子怎么那么安静,往床上一看,发现孩子竟然睡着了,孩子好像已经习惯父母争吵。看到孩子变成那样,我们夫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因此,彼此决定要“理性的分手”。
刚开始还会阻止父母争吵的孩子,到后来已完全放弃,习以为常。(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我们希望能继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但暂时摆脱妻子和丈夫的角色和义务。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我需要在经济上开始独立了。在我安顿好生活的前三个月,我接受了先生在经济上的支援。
没有金钱也没人能依靠的已婚女性,还是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从一家三口的生活变成一个人,真的有可能独立生活吗?住在各自的家,但同时维持家庭各种功能的“休婚”真的可行吗?分居和休婚的差异又是什么呢?
“休婚”是为了尽可能不伤害孩子的心所做的决定,但这么做孩子真的能如我们夫妻所期望的那样吗?在休婚状态中,妻子和先生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两家的父母关系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孩子可以理解这样的家庭型态吗?还有,其他人可以同理我们的做法吗?休婚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对我而言,如果说分居是离婚前的阶段,那我想休婚应该是复合前的阶段。就像学生放寒暑假,只是为了继续上学而已。先生跟我说这个期间,短则一年,长则两年。我们都相信这是为了“恢复良好关系”而下的决定。
我还戴着结婚戒指、每天跟先生通电话、工作上有困难会找他吐苦水、“亲爱的”这个称呼也没有改变。我们依然给予彼此精神上的支持,我们也同时规画着春天的家族旅行,但两家的父母关系就此中断了。我原本认为理想的休婚应该是两家父母依然自然地来往,但这方面还无法达成。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产生了疑问:“休婚真的是复合前的阶段吗?”我也开始思考如果两人关系完全恢复了,一定还要同住在一起吗?“关系恢复=住在同一个家”只有这样的等式才是好的结果吗?一定要复合,才是成功的休婚吗?父母的关系很好,但依然分开住的话,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比起看起来只是表面上的“同居”,“关系”才是夫妻的本质吧!
在休婚的状态里,我虽然有丈夫,但也可以说没有;虽然结婚了,但也不是过着一般的婚姻生活。如此不清不楚的状态下,想好好记录下来自己的转变。
我原本以为,自己会每天晚上因为思念孩子而哭湿枕头,结果并没有;原本以为会很辛苦才能找到工作,其实也还好,休婚跟我所预想的截然不同。这种婚姻型态和以往不同,而且不是用社会的标准,是用自己的标准,选择想要的婚姻生活。
本文整理、节录自朴是炫《休婚》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責任编辑: 聆风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