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科普了哪些中学物理常识?(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9年2月15日讯】中国总是比西方优越!西方人嫌自己家里不好,穷,地小物薄,阶级固化,因此坐个船去航海,去投奔新大陆,去建立新世界。而我们家里很好,国企高工待遇高,能分房,医疗条件不错,房子能升值,因此,去哪也要带着自己的家,毕竟旧世界住得习惯了。
因此,是造船还是推球,不同观点可能主要反应了对现状的满意度。满意的就是“球派”:太阳这东西,就像个人体器官,不好用就换一个,犯不上把身体也不要了。不满意的就是“船派”,所有人“净身出户”,登上大船,人生豪迈,从头再来,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球派”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呼声,因此,一投票,“球派”胜。
最近有人争论推地球要不要遵守物理学定律?这个见仁见智。有人说要遵守,否则自己丢脸,人家还以为你不懂呢,另外也教坏小孩子。也有人说不用,集中力量就能办大事。还有人爱用狼性语言,说物理学定律如果不服从大局,那也虽远必诛!
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地从中学物理学出发,反思一下推地球所需的物理学常识。毕竟,如果球推不好,即使干掉一半人类,剩下的也未必活得下去。
在反思之前呢,我们先做个假设,那就是我们推球的方法,或者说原理,不要太烧脑,就选“喷射推进”原理,就像火箭、飞机,按上一些发动机,就推走了,这样呢,既不用“科”,也不用“幻”,山寨一下就可以。
第一个常识:把地球推出太阳系需要多少能量?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地球只要围绕太阳转得足够快,就会被甩出太阳系,那么,用这个能被甩出去的速度的平方,减掉现在的速度平方,然后乘以地球质量,再除2,就是大致所需的能量。
第二个常识:如何获得这些能量?我们假定用核能吧,你把提取全球核燃料的能量加上所有核燃料能释放出的能量加一起,就是一个大致的估值。这里面要用到一个简单的公式:E=mc^2。至于说这些能量够不够把地球甩出太阳系,这个我没算。
第三个常识:需要喷出多少物质,能把地球加速到被抛出太阳系?就像一个火箭,他得喷出多少燃料,能把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轨道?这个过程,要遵守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需要喷出多少呢?这个我也没算,粗略估计,你要是把地球十分之一、八分之一的物质喷出去,那地球恐怕就完蛋了,据说地球的核是铁做的,远比地表沉,比如,铁的密度大约是花岗岩的3倍,因此,如果从地表开始挖土往外喷,估计地球的外层就保不住了。因此,带着月球一起走的想法其实不错,边走边把月球喷出去,舍月球,保地球。
第四个常识:如何引发核聚变?核聚变这个东西,除非你在高温、高压的太阳里面,否则,那是相当不自然的现象,你得用非常大的能量,才能引发核聚变。比如在地球上,通常是先爆炸一颗原子弹,然后用这个核爆炸的强大热量与压力,引发核聚变。也有人据说用激光引发核聚变,或粒子加速器什么的,但这些都很耗电。简单讲,我们还没发现能不使用大量能源而引发核聚变的方式,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让核聚变持续、可控地进行。很多人有个梦想,只用少量能源,甚至仅仅用化学能,就能引发“冷聚变”,然后获得源源不断的聚变能,这个听起来比“水变油”厉害多了!以后拯救地球就靠它了。
以上这些,是中学物理就学过的。除此而外,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反思一些高等一点的问题,比如:
第五个常识:地球的强度是否足以被一些发动机推走?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挺严峻的。比如,你无法用发动机把一块豆腐推走,你只能把它推成豆腐脑。因此,在那些强大的发动机面前,地球是被完整推走,还是被推成豆腐脑,这个还真得认真算一算。
第六个常识:地球离开既有的引力环境与运动方式,形态上会发生什么改变?改变是肯定会有的,但这个真不好算。人类连个天气预报都只能算几天的,哪那么容易把整个地球的形态都预测好?但不管怎么说,有些问题还是要思考的,比如,地球的表面会不会变成马铃薯的形状,地球里的铁水会不会喷出来?地球的一面零下200度,另一面零下100度,如果还有大气,会不会天天一百多级的大风等等。
第七个常识:地球会不会被砸成马蜂窝?在太阳系里,地球的体积、质量只是一粒小沙子,不小心飞进太阳系的石头,大概率会被太阳系其它大家伙俘获,或者撞到别处去。如果地球飞出太阳系,那就只能风险自负了。为了尽快飞到比邻星系,只能快马加鞭,超超超音速飞行。如果对面来个大石头,咱们的导弹、激光器之类的武器,能不能把它打下来?这看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见个石头就规避,这又太耗费燃料。
第八个常识: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接近绝对零度,也就是零下两百多度,这得冻成什么样?这其实倒不是太大问题,有人说可以钻到地下,靠岩浆取暖,或其它神奇能源。关键是,冻住的东西别相互撞,比如,你拿铁锤子敲石头,锤子没准就碎了。你开铲车啥的,也有这些问题。总之,上地面不容易,得用特殊装备。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现在离太阳爆发还有一百来年,我们可以慢慢解决。
(原题目:推动地球需要哪些中学物理常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