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孔子周游列国时,楚国的叶公遇见子路了,就请问子路说:“孔子是怎样的人物啊?”时常陪侍孔子左右的子路,竟然不知从何角度,才能得体地描述高深莫测的老师。后来,子路向孔子禀告此事,孔子就教子路:“你为何不这样讲:‘我们老师一发愤学习,连吃饭的事也忘了。学习产生了乐趣,最忧愁的事也不见了。甚至不知自己已将迈入老年,却像年轻小伙子一样积极奋发呀!’”
孔子曾经自述每十年都有新的境界,正是来自他一生“学不倦”的精神。我们要把握年少的黄金岁月,努力向学,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的境界前进。这五个阶段,虽然不能一蹴可及,也正告诉我们目标尚远,应该力学不辍,不可半途而废!
那么孔子到底如何形容自己的每一个阶段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这意思就是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全心定在求学上;到了三十岁,学业有了根底,能立住不会摇动;到了四十岁,遇到任何变故,都能权巧应付不被困住;到了五十岁,就能知道上天的命令;到了六十岁,听到任何一句话,都能明白它的本义;到了七十岁,顺从自己内心的欲望做事,都不会超越规矩法度。”
最后,我们再来仔细地认识认识这五大阶段吧!
三十而立
古人三十而立称作壮年,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遇事能独当一面,不为风雨所动。
四十而不惑
不但不为风雨所动,还能明辨事理,通晓日月四时的运行规律,不为外界的纷繁事物所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
中国古代把天视为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能知天命者,必然会明白自己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这显然是比不惑更高一层的境界。不惑还对利害得失有所计较,而知天命则超越了利害得失,直接指向了人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就是天道赋予人的使命。
六十而耳顺
六十而耳顺则是任你狂风暴雨,我自波澜不惊,不仅事理清楚,连喜怒哀乐皆恰到好处,没有不顺的地方。知天命是尽己之道,而耳顺是既能自己知天命,又能使自己和顺于外物,不逆于他人,这又是一层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从内心到行动上都合为一致了。就像鱼在水里可以自由的游,却感觉不到水的存在。鸟可以在天上自由飞,却感觉不到风的存在,人在按天道行事,达到了中庸的“至德”,能够从心所欲,自然做好。
孔子注重仁德,注重礼仪,其实仁和礼不仅不是对身心的束缚,恰恰是对身心的保障。越是将自己和道德礼仪融为一体,获得的大自在也就越多,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其最高境界。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