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央商务区一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williamhill官网 2018年2月22日讯】就在前几天,一位女士在微博上说了一句“武汉市长滚”,竟然就被武汉公安系统给弄了个10天拘留。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一直以来老蛮我的原则就是:凡有大事必撸之。老蛮我也没有别的本事,最擅长的就是挖掘出城市的经济发展之路。我一直相信,城市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政治倾向。一个活力勃发经济强盛的城市,一定有着强大的纠错机制,因此也必定不会存在如此扯淡的处罚。唯有在一个城市的经济在走下坡路的时候,纠错机制失灵,才会各种蠢政齐发,令人不忍直视。
一直到2016年8月份,老蛮依然对武汉重视 的精神予以盛赞。然而此后,武汉居然就摈弃了赖以立市的实业之路,转身开始大模大样的炒地炒楼。截至2016年底,这座中部的工业重镇,竟然在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上出现了缩减:从2015年的209.24万减少到209.16万。绝对值虽然减少得不多,然而这却是武汉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自2005年以来的第一次减少。2005年武汉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37.66万,到2015年209.24万,平均每年增长7.16万。就在2015年,依然增长了4.49万(209.24-204.75)。然而到2016年底,DUANG,这个以门类齐全的重工业著称的中部城市,竟然就丧失了工业新增岗位的创造能力了。要知道每年都会有数以千万级的青年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涌入城市的就业市场,而工业重镇无法再提供工业就业岗位,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不可以等闲视之。在这组数据背后,一定有很深刻的教训,值得狠狠的挖掘一番。
首先关注一点:武汉2017年的地方债务情况。关于武汉的地方债规模,不同于其它地方政府公开发布地方债务限额数据,武汉各级官员均对地方债务规模讳莫如深,从未公开过相关数据。但有趣的地方在于,湖北省政府可没有这种顾忌,在湖北省财政厅的官网上发布的《湖北省2017年预算执行情况表》中给出了武汉市的地方债限额。注意,这种限额一般都是直接用满的,所以也可以被直接视为地方债规模。2017年武汉的一般债务限额为1253.2亿,专项债务限额为977.5亿,两者合计2230.7亿,较2016年的2084.2亿(1211.7亿一般债务+872.5专项债务),又增加了146.5亿。这两项算是被官方认可的政府直接债务。除此之外,根据债券市场的不完全统计,武汉还发行了约4000亿的城投债,这些城投债,事实上依然是属于武汉的地方债务。两者合计,武汉的地方债务总规模达到6200亿。记住这个数据。
武汉市近几年来的财政数据变化(作者制表)
接下来要看的是武汉从2013年至2017年的历年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数据。注意,在2014年武汉地方收入分成比例与上缴给上级的收入分成比例发生了巨变。2013年源于武汉的预算内收入(主要是税收)只有28.5%需要上缴,到2014年就剧烈上升到44.1%。到2017年,比值提升到了47.6%。这意味着武汉积极发展产业挣回来的税收成果,近一半被省政府和中央拿走了。2014年武汉的地方财政预算内赤字仅79亿(1180亿支出-1101亿收入),收支还算大抵平衡。到2016年,赤字规模已经扩大到了203亿(1525亿支出-1322亿收入)。2017年的武汉的财政赤字规模继续放大,到了325亿(1728亿支出-1403亿收入)。这意味着武汉再怎么通过发展实业来挣税收,也无法满足上级财政的胃口。为今之计,当然是想办法去挣不属于中央的钱,也就是卖地收入和房地产。
武汉市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作者制表)
武汉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始于2016年。2016年前武汉的房地产市场处于温和上涨的过程中,年均价增幅维持在10%左右。然而2016年武汉的一手房成交面积剧烈上升了30%,一手房均价上涨了17%。注意,均价上涨17%,一般意味着中心城区的房价翻倍。到2017年,本地的韭菜差不多割完了,于是武汉开启了所谓的人才引入计划,宣布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可以自由落户武汉,并可以自由购房。这相当于是变相放开了限购。于是2017年武汉的一手房市场固然在不得不为的限价政策之下,开发商吝于放盘,导致成交量出现了下滑,但市场依然整体维持火爆,二手房市场成交面积规模依然在持续上升,热点区域的二手房均价涨幅普遍在20%以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当然带来了巨大的卖地收益。2015年武汉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仅660亿,2016年剧烈上升到994亿,2017年更是达到了1409亿。地产泡沫也就玩了两年时间,卖地收入竟然是两年前的2.13倍。
2017年武汉高达1409亿的卖地收入是什么概念?这已经比武汉2017年1403亿的财政预算内收入还要高了!武汉政府因此成为了全中国地产依赖症状最严重的城市。在全国所有东部发达城市以及中西部省会城市中,武汉是唯一一个卖地收入超过其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城市。以武汉整天拿来对比的成都为例。2017年成都的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约1200亿,与武汉差不了太多,但卖地收入仅约350亿(成都政府官网相关财政数据仅公布到11月份,根据11月数据推算,与全年情况应该差距不大。)
依靠规模庞大的卖地收入,武汉政府一边向省和中央上缴着越来越大比例的收入分成,一边维持着庞大的地方债务泡沫,一边继续市内日益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么看起来,卖地收入对今时今日的武汉的重要性,真是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说到这里,老蛮我当然要把武汉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翻出来看看(下表)。
武汉市历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作者制表)
从2008年到2015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突出特征就是工业投资占比在迅速提升,从2008年的26.2%提升到36.0%。而在期间,武汉的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则在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峰值51.5%下降到了2014年的谷值28.8%。工业投资占比提升带来的结果,就是武汉从原本傻大黑粗的重工业城市,开始走了向精细化进程。然而2016年武汉改弦更张,突然就放弃了实业。这一年武汉的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下降了8.3%,引领固投下降的因素就在于工业投资的剧烈萎缩,从2015年的2769亿,剧烈下降到了2118亿,降幅高达24%。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房地产与工业,事实上是互不相容的。中国作为基础制造业大国,核心竞争力始终都在相对低廉的成本。一旦房价暴涨,引发房租上升,并导致工人和管理团队的居住成本上升,工业企业的成本优势就会荡然无存。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在傻大黑粗的重工业向精细化转型的过程中,成本控制尤为重要。一旦房价失控,整个转型过程就会戛然而止。
因此2016年,当武汉政府迫于财政分成压力以及庞大的地方债务压力,开启卖地挣钱之路时,就意味着它抛弃了实业。所以,2016年武汉出现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缩减的现象,这与它的当年度房价暴涨、工业投资萎缩现象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逻辑闭环,根本就无从辩驳。
现在我们必须回过头来看,还记得2017年武汉的地方债规模是多少吗?6200亿!是武汉当年度1403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4倍。一般预算收入是没有盈余空间的,财政预算内支出是刚性的,修桥补路,教育医疗,少了一笔支出都可能会死人的。用预算内收入去还债,根本就不用指望。唯有再加上了1400亿的卖地收入,这笔债才有可能还上。然而麻烦在于,卖地收入也是有对应的支出的,这笔支出叫做政府性基金支出。2017年武汉的政府性基金支出规模高达1577亿,比卖地收入还多出了100来亿,主要的支出项目是城乡社区支出,规模高达1527亿。城乡社区支出其实就是基层政权(比如居委会)的维持费用和基层的维稳开支。这意味着即便是卖地收入,其支出压力同样是刚性的,同样省不出来钱来还债。
怎么办?当然是只能继续拼命维持房价泡沫,并卖更多的地。于是,武汉2018年财政预算案中,卖地收入的预算规模达到了1799亿,较2017年的1409亿,增幅高达28%。这是什么概念?2018年武汉的一般预算内收入的预算规模也只有1515亿。这意味着2018年,按武汉政府的计划,卖地收入将比财政预算内收入高出19%!
到现在这一步,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2016年加2017年的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将武汉彻彻底底的绑在了地产泡沫之上。一旦地产泡沫破灭,这个城市将会从云端直落而下,它或许可以平安落地,也或许会直落地狱。未来到底将会如何,在已经到来的2018年,我们必将会看到答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