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国学大师:梁启超与陈寅恪。(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国学大师出现于民国,适时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中西方文明的结合点,探寻中国新生的出路,出现了一批国学大师,如梁启超、王国维、钱穆、陈寅恪等。
他们在中国极负盛名,而且几乎都是跨领域的人才。他们对于历史、文学、语言、古典文学、科学、哲学等领域是贡献良多,造福后人甚大,实属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他们治学的态度,更是难能可贵,像林语堂就曾称赞钱穆:“钱先生学问精纯,思想疏通知远,文理密察,以细针密缕的功夫,作为平正笃实的文章。”而陈寅恪亦被赞为“教授的教授”、“大师的大师”。然而,他们因为具备谦虚不狂傲的态度而获得后人赞扬。因为他们能够不忌妒他人,懂得看见别人的长处而提携后进或赞美别人。例如,身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首的梁启超就曾夸赞陈寅恪:“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我的著作加起来,也没有陈先生的三百字有价值”。然而,梁启超的文字的感染力亦是不容小觑,黄遵宪曾赞叹:“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不过,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说,这些名人获得的“国学大师”的头衔吧。
何为“国学”?“国学”一词自古有之,不过在古代一般代指官方学校,而作为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始自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空前变化的清末民初。“国学”与“外学”相对,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和学术,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是“国学”比较通用的定义。
何为“大师”?所谓“大师”者,是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者的尊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道尽了大师的真谛。“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仅在学问渊博、建树卓著,还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及高尚的品格,应该是学问和道德方面的典范。
所以,“国学大师”仅仅是一个头衔吗?不是的。不要自夸为国学大师,也不要别人称一句国学大师就戴在头上,现在很多所谓的“国学大师”,在自称之前还是首先审视一下自己的学问和品德吧!揽读上述民国的“国学大师”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谁还敢自傲自夸为“国学大师”呢!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