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意义非凡的古籍,能汲取里面的真理与文化价值。(图片来源:Pixabay)
接续〈《二十四史》数则名句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一文。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从《史记》到《明史》,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用本纪、列传、表、志等统一的体裁编写。有关德行教化、治国安民、修齐治平、选贤任能、为人处世之道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猎。
《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有许多名句警言宣扬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们要顺从天理,择善而从,以下摘录数则:
1、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能思其所以乱,则治矣;能思其所以亡,则存矣。(《新唐书》)
译文:能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才能够保持平安;能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才能够保持太平;能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才能够保持长存。
2、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新唐书》)
译文:自古以来,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多少,在于是否知道百姓的苦乐。
3、世之质文,随教而变。(《三国志》)
译文:天下文风的朴实或华美,是随教化而改变的。
4、集众思,广忠益。(《三国志》)
译文: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5、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隋书》)
译文:若想让水流清澈就必须保持水源的清澈,如果想要端正其行为(或者是末端)就必须端正其思想(或者是根本)。
6、天应人和,时会并集。(《旧唐书》)
译文:顺应天理,和洽人心,时运就会一并到来。
7、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译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8、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译文:不执着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指不慕荣利,安于淡泊。
9、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的要义在于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10、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后汉书》)
译文:刑罚不能加于无罪之人,邪恶的势力不能战胜正义之士。
11、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
译文:独断专行的人,会使自己陷于孤立;拒绝谏铮的人,会耳目闭塞。
12、神人之共怒,谅天地所不容。(《旧五代史》)
译文:使神与人共同愤怒的倒行逆施的人,必为天地所不容。
13、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译文:要使国家兴盛,就要关爱百姓,爱民如子;国家败亡,是因为百姓被当成泥土草芥。
14、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
译文:智者顺应时势而为,愚者却违反天理而动。
15、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宋史》)
译文:君子以志同道合为朋,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为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