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6年09月03日讯】中国中产收入阶层是个“神奇的存在”,一方面,他们被全球商家疯狂看好,另一方面,他们本身惶惶不可终日。
麦肯锡威廉亚洲官网 的研究报告被转疯了!报告大意是,2000年的时候,中国只有4%的人符合中产标准。当下的中国,大约1亿人口可以被归入中产阶层的行列。到2022年,城镇人口的76%将进入中产大军。76%是多少?根据2015年数据,当年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到2020年规划将有1亿人进城,假设那时中国城镇常住人口8.5亿人以上,到时中国城镇将有6.5亿左右的中产收入群体。如果加上一半略不到的农村人口,保守估计其中30%属于中产收入阶层,那么整体中产收入阶层至少将在7.5亿以上,其中有54%属于上中产收入群体,超过了整个北美洲。
麦肯锡的中产标准是,2012年中国大众中产家庭年收入9000至1万6000美元(6万到10万7000元人民币);2022年,54%的家庭晋升为“中上阶层”(Upper Middle),年收入区间是16000~34000美元(11万~23万元人民币)。快看看,自己拖后腿了吗?
笑不动了,全球的经济与消费之星都在中国,玩玩玩,买买买。
清代旧北京中上阶层标配是,四合院里,“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老婆孩子若干个。美国二战后中产收入阶层则是,一幢楼,一条狗,两三个孩子是标配。现在的中国呢,在城镇,持久的工作,一两套房,两三个娃,肥狗肥猫不能少。
光是这一两套房,在小城市就得两三百万,假设夫妻两个年入15万,就得工作13年以上,这样的中产有点惨。除非这些人继承房产,是天然的资产拥有者,拥有娘胎里带来的红利。但中产收入阶层的特点是靠工资生活,而不是资产。
以目前的房地产增值速度,以及货币贬值速度,到2022年的十几万工资,估计也就勉强混个温饱吧。这不是危言耸听,从2006年至2008年期间,一线城市的一手楼价涨了一倍左右,最近这两年,又涨了一倍以上。犹豫的中产收入阶层,即使每年薪酬上升,如果无房,就失去了做中产的资格。
麦肯锡一直对中国的中产收入阶层抱持“极其乐观”的态度,但其中一些因素经不起推敲。
2013年发布的中产数据跟上面差不多,提及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增长的三大动力:政府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有可能提高工资水平。其次,金融市场改革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就业增长,从而产生新增收入。其三,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经济领域可鼓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和增加家庭收入。假设上述情形得以实现,到2022年,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将至少实现翻番。
这三大动力引擎系统都有损耗,统一高工资增长时代过去了,继续高工资会迎来高通胀,有的地方养老金都发不出来。未来是人才高薪时代,薪酬分化十分剧烈,普通人普遍高薪有点悬。金融市场开放,带来就业增长,也带来一些中产收入阶层的破产。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经济领域?逗我。
今年7月9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发表的封面文章,触及了中国中产收入阶层的心头之痛。虽然中国已有2.25亿人踏入中产阶级,但“中产阶级非常恐慌,他们担心养老;他们担心因病返贫;他们担心房产权得不到保证……”
中产收入阶层人数增加是真实的,恐慌也是真实的,他们没有安全感与幸福感,生活在返贫的恐惧之中,并且周边充斥了一些紧盯着他们钱袋子的眼睛。
即使如此,仍然阻挡不住中国中产收入阶层充满梦想地追求生活品质,现在都从LV消费到小众品牌了。中产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亮点,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人的消费将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整体而言,消费经济预计将增长55%,达到6万5000亿美元(43万40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2万3000亿美元(15万4000亿元人民币)的增幅就已经超过了德国或者英国市场的现有规模。这一估算建立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每年增长5.5%的基础上,低于官方预计的6.5%至7%。
中国中产收入阶层怀揣理想、带着恐慌,把消费蔓延到全世界,带来的是全球消费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移民目的地国消费能力、教育能力的提升。经济下行,旅游与文化行业是两位数增长的。无论如何,只要不出现大变化,我对高端消费与服务极其看好。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家庭债务水平低,中国家庭债务对GDP的比率只有40%,不到美国一半,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中国企业负债几乎全球第一高。怎么办?通过消费金融,让居民加杠杆,现在房贷不就上来了吗?未来会进一步鼓励消费,让居民可劲儿花,杠杆就从地方政府、企业部分转移到居民这儿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