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郑板桥,平生画竹甚多。(图片来源:Pexels)
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平生画竹甚多,题画竹的诗也不少,约有百首以上。他的每一首题画竹诗几乎都有独特的立意与构思,有不同的表现方法。真是千姿百态,各有韵致。
郑板桥的画竹诗
请看郑板桥的几首各有特色的画竹诗:
例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定。
例二
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这首诗表达了平等互待的思想。
例三
且让青山出一头,
疏枝瘦于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
多恐青山逊一筹。
——这是抒发来日方长、后来居上的怀抱。
例四
不过数片叶,满纸浑是节。
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
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
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
——这是赞美高尚的气节。
例五
衙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真挚感情。
一竹多姿,千人一面
总之,在郑板桥的笔下,每一幅竹画和题诗,都有各异其趣的主题思想,都有不同的形象和感情。
优秀的作家,大都是这样。他们善于不断创新,既能做到“不与(他)人同”,还能做到“不与己同”。另一种情况则反是。正如清代的“脂砚斋”所说:“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人,皆是如花似玉的一副脸面。”
一种是一竹多姿,一种是千人一面。两相对比,更显得那种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作品,十分可贵了!
为什么郑板桥能够做到“一竹多姿”,千变万化;而有些人的作品,则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关键在于,作者是否能从生活出发,是否写出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有位老作家曾经指出:“某些作品千篇一律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作者只从形式上去学习别人的作品,而未能用自己的眼晴,去观察生活;用自已的语言,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人的思想感情也因客观条件、情况的不同,而时有变化。认真观察生活,写出不同环境中不同的思想感情,作品便能不断出新。”
郑板桥的作品,都不是临摹他人,照抄书本,不是“只从形式上去学习别人”,而是从观察生活入手。他讲:“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由此可见郑板桥认真观察之一斑。
郑板桥的创作方法,是和他的作文的态度、思想分不开的。他说:“凡吾画兰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还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这是一言九鼎、掷地有声之言!)
作文者,应以先学做人为要!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