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位殉职的记者(图)
沈荩(1872年-1903年7月31日),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原籍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今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岛)。沈荩曾参加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又成为革命派,并长期担任记者。
1903年沈荩因揭露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条约的内幕被捕,7月31日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被刑部处以杖笞之刑,后被绞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新闻言论触怒政府而被杀的记者。
沈荩(1872-1903),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1903年因揭露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条约的内幕被捕,在慈禧太后授意下被刑部处以杖笞之刑,后被绞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新闻言论触怒政府而被杀的记者。(williamhill官网 图片)
早期经历
沈荩早年致力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时常与谭嗣同、唐才常等提倡变法的人士交往,与这些人思想相近。
沈荩认为若要在湖南进行革新运动,必须有一番破坏才能有效。后来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沈荩前往日本留学。由于经历戊戌变法的失败,沈荩由改良派变为革命派。
1900年,沈荩离开日本来到上海,与唐才常等人一同组建了正气会,后改名为自立会,自己任干事之职。后来该组织创建了自立军,共有七军,沈荩为右军统领,管辖六个营。沈荩则前往汉口做起义的筹备工作,并声明“我等认为满洲政府不能治理中国,我等不肯再认为国家,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并要以“新造自立之国”为目标。7月24日,沈荩赶赴新堤,研究在该地进行起义的详细事宜,并计划8月15日发动起义。
但后来起义提前于7月28日发动,突袭清军水师营,但是外援不及,以失败告终,沈荩又回到上海。其后,沈荩潜入北京、天津一带,并在天津被聘为记者,明中从事新闻工作,暗中继续进行反清活动。沈荩曾以古董商人之身份作为掩护,并因其博学多才,擅长交际,与清政府高层一些人物和一些在华外国人有所来往,常能够打探到一些秘密信息。
披露中俄密约
1903年,沈荩从权归之口得知中俄两国要签署密约后,决定探知密约内容,并最终从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之手弄到了密约草稿。沈荩随后将其寄到天津的《新闻西报》(英文),该报当即予以原文刊登。密约内容公布后,国内国外各媒体竞相转载,舆论哗然,国内民众颇为愤慨。清政府处境窘迫,不得不宣布放弃签订该密约。
密约泄密后,沈荩不仅没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反而决定买通李连英杀死慈禧太后,并将此计划告知其好友庆宽和吴士钊。结果此二人向慈禧太后告密,沈荩于7月19日晚在其北京的寓所被捕。
受刑
沈荩被捕后收到审讯。由于光绪皇帝出生于阴历六月,该月有“万寿月”之称,习惯上不用极刑。而且当时朝廷正着手操办慈禧太后生辰庆典,沈荩仍被下令“斩立决”。因喜事其间行刑不吉,慈禧太后才命令“着即日立毙杖”。
7月31日沈荩受刑。其间八名狱卒对沈荩的四肢和腿部轮流捶打,长达四个小时,沈荩始终未出一声。其后行刑官以为沈荩已经毙命,下令停止,结果沈荩说“速用绳绞我”,气息微弱。行刑官乃将其绞死。
在清末,这是件影响力非常大的事,因为沈荩被杀形成的后果,使得慈禧本人对仗毙沈荩之事,也心生懊悔。而沈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受仗毙之刑,极其惨烈。
当时《大公报》曾这样报道:“拿来刑部之沈荩,于初八日被刑,……兹闻是日入奏,请斩立决。因本月系万寿月,向不杀人。
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改为立毙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
评价
9月16日报道:“……当杖毙时……骨已如粉,未出一声。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此等场景,仅仅是文字,读来便觉得毛骨悚然。而沈荩呢,临死还写了几首诗。其中两首这样写:
狱中铁锁出郎当,
宣武门前感北堂。
菜市故人流血地,
五忠六士共翱翔
今年三十有一岁,
赢得浮名不值钱。
从此兴亡都不管,
灵魂归去乐诸天。
铮铮铁骨在生活中冷风中站立,好不屈从,真真男儿呀!
《中国日报》发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章太炎在《浙江潮》上发表文章《狱中闻沈禹希见杀》,悼念沈荩,后来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也引用了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