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间意”琴(琴面和琴底)
一件北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在北京拍卖会上,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这张凝结了宋徽宗和清乾隆两位帝王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宋代古琴,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宋徽宗御制的官琴典范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产生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当时称“琴”,近代为区别于其他乐器,改称“古琴”。
宋徽宗时代古琴艺术大放异彩,这源于这位书画皇帝对于艺术的痴迷追求。风流天下闻的宋徽宗不但书画冠绝一时,操琴之技、嗜琴之心亦堪称一绝。徽宗时,祭祀、朝贺的大乐中要用八十多张琴,仅七弦琴(古琴)就要用二十三张。宋徽宗甚至在内府辟出一个“万琴堂”,专门搜罗天下的名琴。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命东京(今开封)官琴局御制“松石间意”琴(不过“松石间意”这个名字却不是当时就有的),此琴的式样比一般官琴有所创新,并不能归为一般的样式,琴通体极长大,项与腰皆作凹入半月形,相交处复作凸出半月形。宋代官琴流传至今的寥寥无几,这张独特的“宣和式”琴已成为现代人了解宋代官琴定式的典范。
“松石间意”琴上板(琴面)梧桐、下板(琴底)梓木,通长126厘米,隐间11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3厘米。琴漆栗壳色,漆色斑斓秀丽,漆质坚实耐磨,由鹿角灰内杂大量朱砂,局部还杂有颗粒较粗的金银粉末,属琴家最为看重的“八宝灰”胎。
宋灭亡后,元代皇帝并不喜欢古琴,宫中收藏的遗琴往往赏赐给当时嗜琴的儒臣,古琴只在民间流行,主要还是在汉人之间,琴文化陷入历史上的一个低潮期。
明代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政权继续发扬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使居住在江南的古琴家至京师活动,七弦琴在皇家关注之下,逐渐兴盛起来,擅长古琴之士日增。
我们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没有发现“松石间意”琴的踪迹,北大中文系教授王风认为,此琴之所以完好如初,有赖于其上佳的保存条件,明代或许也存于紫禁城,甚至不能排除宋元明清四代宫廷递相承继保管的可能性。
乾隆御题的唯一古琴
康熙年间,“松石间意”琴已是清代宫廷藏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琴工王汉章对其进行修整,重新配上琴弦。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下令将宫中古琴换弦、轸足,轸上配五色绒,添穗子。今天“松石间意”琴的青玉轸足,便是那时所配,如今琴穗已和宫中古琴一样渐至脱色。
这一年,雍正下令对皇家收藏古琴系统清理,集中在紫禁城、景山、中南海、畅春园、静明园五处的120张琴,雍正一一看过,将其中103张琴送进圆明园,“松石间意”琴便在其中。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大臣梁诗正、唐侃均奉命将圆明园中藏琴重新鉴别分等级,并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特制随形琴盒保存。宋徽宗御制琴“松石间意”被重新装盒,即为该琴现有御制琴盒。
第二年,乾隆亲自品鉴了“松石间意”琴,并写下一首七言古诗刻在琴背项间:“古锦囊韬龙门琴,朱弦久歇霹雳音。安得伯牙移情手,为余一写山水心。”“松石间意”琴琴背原未刻字,琴名及题诗均是乾隆这时所为。此数年间,乾隆有关古琴的诗只有这一首,在这么多古琴中选择这张镌刻,可以推想他的偏爱。
“松石间意”,典出南朝沈约《宋书》,“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盘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太祖”是指宋文帝刘义隆。
“松石间意”琴随后深藏于圆明园中,清末宫中太监盗宝严重,但这样巨大的物品很难拿得出去。而后圆明园遭焚毁,大部分金玉书画和古琴遭火厄,“松石间意”琴却能够逃离此劫,可谓侥天之幸。圆明园遭火焚后,“松石间意”琴流出清宫,被北京琉璃厂“蕉叶山房”的“古琴张”张莲舫觅得,在琉璃厂出售,当时开价“二千金”,是一般名琴的十倍以上,这成为此琴流出皇家后的最早记载。
曾销声匿迹六十年
可能是因为要价过高,开价两千金的“松石间意”在琉璃厂并未顺利出手。1952年“三反”运动后,蕉叶山房将秘藏的唐琴“韵磬”及这张“松石间意”送到上海求售,被著名琴人樊伯炎重金购藏。
此后,“松石间意”琴便再一次销声匿迹,60年间未露真容。此次1.36亿元的天价在古琴拍卖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更成为“松石间意”琴流传史上的一个重要音符。跨越了890年的古色琴音又在世人的耳畔回响,余音绕梁之余,数百年前的皇家华贵之气扑面而来。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