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間意」琴(琴面和琴底)
一件北宋徽宗御製、清乾隆御銘的「松石間意」琴在北京拍賣會上,以1.3664億元成交,創造了世界樂器拍賣記錄。這張凝結了宋徽宗和清乾隆兩位帝王藝術理想和審美情趣的宋代古琴,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宋徽宗御製的官琴典範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產生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在當時稱「琴」,近代為區別於其他樂器,改稱「古琴」。
宋徽宗時代古琴藝術大放異彩,這源於這位書畫皇帝對於藝術的痴迷追求。風流天下聞的宋徽宗不但書畫冠絕一時,操琴之技、嗜琴之心亦堪稱一絕。徽宗時,祭祀、朝賀的大樂中要用八十多張琴,僅七弦琴(古琴)就要用二十三張。宋徽宗甚至在內府辟出一個「萬琴堂」,專門蒐羅天下的名琴。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命東京(今開封)官琴局御製「松石間意」琴(不過「松石間意」這個名字卻不是當時就有的),此琴的式樣比一般官琴有所創新,並不能歸為一般的樣式,琴通體極長大,項與腰皆作凹入半月形,相交處復作凸出半月形。宋代官琴流傳至今的寥寥無幾,這張獨特的「宣和式」琴已成為現代人瞭解宋代官琴定式的典範。
「松石間意」琴上板(琴面)梧桐、下板(琴底)梓木,通長126厘米,隱間115厘米,肩寬21厘米,尾寬13厘米。琴漆栗殼色,漆色斑斕秀麗,漆質堅實耐磨,由鹿角灰內雜大量硃砂,局部還雜有顆粒較粗的金銀粉末,屬琴家最為看重的「八寶灰」胎。
宋滅亡後,元代皇帝並不喜歡古琴,宮中收藏的遺琴往往賞賜給當時嗜琴的儒臣,古琴只在民間流行,主要還是在漢人之間,琴文化陷入歷史上的一個低潮期。
明代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為了鞏固政權繼續發揚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使居住在江南的古琴家至京師活動,七弦琴在皇家關注之下,逐漸興盛起來,擅長古琴之士日增。
我們在這段風雲變幻的歷史中,沒有發現「松石間意」琴的蹤跡,北大中文系教授王風認為,此琴之所以完好如初,有賴於其上佳的保存條件,明代或許也存於紫禁城,甚至不能排除宋元明清四代宮廷遞相承繼保管的可能性。
乾隆御題的唯一古琴
康熙年間,「松石間意」琴已是清代宮廷藏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琴工王漢章對其進行修整,重新配上琴弦。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下令將宮中古琴換弦、軫足,軫上配五色絨,添穗子。今天「松石間意」琴的青玉軫足,便是那時所配,如今琴穗已和宮中古琴一樣漸至脫色。
這一年,雍正下令對皇家收藏古琴系統清理,集中在紫禁城、景山、中南海、暢春園、靜明園五處的120張琴,雍正一一看過,將其中103張琴送進圓明園,「松石間意」琴便在其中。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大臣梁詩正、唐侃均奉命將圓明園中藏琴重新鑒別分等級,並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特製隨形琴盒保存。宋徽宗御製琴「松石間意」被重新裝盒,即為該琴現有御製琴盒。
第二年,乾隆親自品鑒了「松石間意」琴,並寫下一首七言古詩刻在琴背項間:「古錦囊韜龍門琴,朱弦久歇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余一寫山水心。」「松石間意」琴琴背原未刻字,琴名及題詩均是乾隆這時所為。此數年間,乾隆有關古琴的詩只有這一首,在這麼多古琴中選擇這張鐫刻,可以推想他的偏愛。
「松石間意」,典出南朝沈約《宋書》,「嘗從太祖登鐘山北嶺,中道有盤石清泉,上使於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鐘酒,謂曰,相賞有松石間意」。「太祖」是指宋文帝劉義隆。
「松石間意」琴隨後深藏於圓明園中,清末宮中太監盜寶嚴重,但這樣巨大的物品很難拿得出去。而後圓明園遭焚燬,大部分金玉書畫和古琴遭火厄,「松石間意」琴卻能夠逃離此劫,可謂僥天之悻。圓明園遭火焚後,「松石間意」琴流出清宮,被北京琉璃廠「蕉葉山房」的「古琴張」張蓮舫覓得,在琉璃廠出售,當時開價「二千金」,是一般名琴的十倍以上,這成為此琴流出皇家後的最早記載。
曾銷聲匿跡六十年
可能是因為要價過高,開價兩千金的「松石間意」在琉璃廠並未順利出手。1952年「三反」運動後,蕉葉山房將秘藏的唐琴「韻磬」及這張「松石間意」送到上海求售,被著名琴人樊伯炎重金購藏。
此後,「松石間意」琴便再一次銷聲匿跡,60年間未露真容。此次1.36億元的天價在古琴拍賣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更成為「松石間意」琴流傳史上的一個重要音符。跨越了890年的古色琴音又在世人的耳畔迴響,餘音繞樑之餘,數百年前的皇家華貴之氣撲面而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