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校的暑期英语训练营在中国开招生说明会,我刚好在中国,学校要我当翻译,于是我兴冲冲的赶去,准备开开眼界。说明会在北京香格里拉举行,衣香鬓影,好不热闹!开会之前,招生办主任和我聊天,并介绍另一个华裔的义工妈妈和我认识。招生办主任私底下告诉我,说明会在中国的所有开销,都是由这位妈妈赞助。
我悄悄的打量了一下,这位妈妈气质高雅,行事低调,里里外外默默打点,不多说话。会后,这位妈妈主动来找我喝杯咖啡,于是我们就聊了起来。原来,这位妈妈的小孩刚进小学,妈妈陪同孩子在美国念书,爸爸在中国工作。为了孩子,年轻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牺牲不可谓不大。
于是我就问她:“你这样一人带孩子在美国,值得吗?” 她点点头,开心的笑了,告诉我:“很值得。” 从她慢慢的叙述中,我瞭解到她爱人的事业做得很大,孩子在中国连上个车,都有人前呼后拥,屈意奉承。他们夫妇担心孩子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被养成了骄纵的个性,不得以只好把他送到国外就读。
听完这个妈妈的话,我感慨万分。在充满特权的中国社会里,很多人都崇尚特权、强调特权,以能显耀特权为荣。这对夫妇这么年轻,能够在这么高的位子,不矜不躁,还能看透名利的诱惑,真正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牺牲自己的享乐,这真是很有智慧的人,我越发对这对夫妇敬佩了起来。
假想一下,如果这个孩子在特权下生长,会是怎么个状况呢?从小重点学校、重点班级是肯定的。学校的老师,校长对于这个孩子,肯定“特别”对待,悉心照顾。而孩子是敏感的,当他开始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一样时,他们很容易有样学样的。于是颐指气使,习惯被人奉承,被人特殊对待,到最后,这个孩子就这么活生生的被毁了。
可是现在呢?在课堂里,老师、小朋友不会管你是谁的孩子,该吵架的照样吵架,该管理的照样管理。在学校里,该排队的照样得排队,该做劳动服务的时候,一点不能马虎。除了因为换了个环境,原来的特权阶级变成了普通老百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美国的社会里“特权阶级”并不如中国或者韩国那么显著。
最近在孩子的学校里,有个孩子的家长(不是华裔)给学校捐了一大笔钱,学校是很高兴,但是这个孩子据说十分苦恼。因为一夜之间,他变成了知名人士,其他孩子“特别关注“的眼光让他很不自在,美国小孩很直接,也不会因为你是显贵而买你的帐。老师、校方仍然以平常心对待他,在美国一切公开的原则下,也不可能成绩作假,待遇差别太大。
记得以前克林顿还在总统期间,他的女儿被斯坦福录取,结果闹得整个斯坦福学生抗议,反对政治介入学校。所以在“美国”有时候特权不是享受,而是负担。
最近和在美国的中国小留学生聊天,他在美国相当好的著名私立住宿学校就读,他告诉我他们学校的中国学生有几个家庭背景相当显赫,又是皇城下某商圈的地主,又是达官显要聚集的名餐厅老板,听他说起来仍然在中国人的圈子不可一世,甚至以物质吸引众多的跟从者。
我十分惊讶这些学生竟然把国内的风气带到了美国,我也在想如果那些学生从小过来可能就不至于如此了。但是高中过来的孩子,已经养成了某些既定的习气,美国人不买账,只好仍然在中国人的圈子回味一下“特权”的滋味。
中国近几年来经济突飞猛进,生活水平急剧上升,物质的提升和思想水平不成正比,形成了社会上总总不良风气。而教育在中国传统里一直是处于重要的位置,现代教育的定义应该是不只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狭隘观念才对,让自己的孩子养成骄纵的个性,习惯”特权“的对待,只能在国内称霸,永远走不出国门,无法成为世界一流的领导者。
孩子的成长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要怎么着色,端看父母的自身的作为。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如何引领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能够成长的更好,具有国际观,也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才是睿智的父母应该深思的问题。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