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说起这句“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来含有贬义,含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意思。
咱们细看这句话,似乎是一种对联类句式。那么其中“见”和“到”应该是一个意思;那么“棺材”怎么与“黄河”联系上了呢?
说起这句话的来历,还有一段类似梁祝的故事呢!
话说,在古时候,有一位贫寒人家的孩子叫关财。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只箫。没啥事情的时候他就愿意吹曲子。后来他到一位黄姓员外家干活。没啥事的时候坐在小姐住的楼下吹。一帮人围着他听箫声。
黄员外家的小姐叫黄河。整日的听他吹箫,有些入迷。一日不巧的是,小姐倚着窗户听箫曲实在是入了迷,不慎把手帕掉落。正好落在关财的箫上。关财误会,觉得小姐似乎对自己有意。于是他每日来这里更勤了,而且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把箫吹得简直是出神入化。小姐听得更是入迷,更想方设法,希望看到关财长得什么样。
有道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让黄员外知道了,黄员外很生气,让人把关财抓起来打一顿,也不让他在家里干活了。
一连几日黄河小姐听不到关财的箫声,心情很是烦闷,偷偷的让身边的丫鬟打听关财的消息。小丫鬟回来跟她说,关财被员外打了之后生病了,在病床躺着的时候,更是害了相思病,整日的想着小姐。黄河小姐听了十分的感动,决定要过去看看关财。等她到关财那里看他的时候,关财已经死了。黄河小姐在关财的坟前哭得好伤心,眼泪滴落在坟头上,此时奇迹出现了:关财的坟突然裂开了,关财终于见到心仪已久的黄河小姐。
由于这个是一个悲剧,以致人们就用“棺材”代替了“关财”,用来比喻人们那种坚韧不愈的愿望。这是这个典故的本意。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的淡忘了这个故事,蒙盖了它的本意,而赋予其“认死理”、“脑子不开化”的贬意。
古往今来,后世人们对于一个典故、俗语或者圣人的话,在流传中误解的实在太多了。所以我就是想通过“点睛”系列正本清源,从新恢复其本意,清除人们的误解与歧义。尤其是被中共故意歪曲的东西。
“破除误解,还原本真”。这才是点睛系列文章的主旨和责任!
点击与作者交流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