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的银行不招人喜欢:中国政府在缩减总体信贷规模以抗击通胀的同时却强迫银行维持对小企业的贷款。分析师则担心不良贷款日益加剧的风险。上周,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国内全资子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 Co.)购入国有银行的股票,以制止今年以来造成银行股股价下跌约30%的抛售行为。
中国目前并没有遭遇银行危机,但外界对此担忧却越来越多。想要避免更为严重的问题,惟一的办法是进行新一轮改革。
中国的银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放缓,这主要是2011年初以来紧缩货币政策造成的。这不可避免地会让银行的一些借款人陷入困境。
其次,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处于周期性调整的过程中。对于政府打击楼市投机的举措来说,这是一个胜利,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在各种监管控制措施推出18个月后,开发商的销售量已经下滑,他们的资金面也很紧张。未售出住房形成的存货正在累积。住房价格注定将回落。一些小型开发商将倒闭。
最后,在未偿还的银行贷款中,约有20%是贷给了由地方政府设立的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的实体。这些债务,加上高企的通胀,是2009年-2010年推行的经济刺激计划留给我们的遗产之一。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利用银行信用时杠杆率较高,他们利用借入资金建设新的地铁系统、道路和机场。但并不可能所有这些项目都有能力偿还贷款。
银行业监管机构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后者向融资平台注入资产(有效调整资本结构),并停止向此类融资平台提供新的贷款,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果这些贷款质量大幅下降,救助看来不可避免,政府又会如何制定救助计划?在等待这方面消息的同时,投资者感到担忧。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危机。同更加悲观的观点相反的是,中国在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维持在8%以上,通胀或多或少会回落。这将令政府能适当放松信贷控制和住房市场。地方政府的资金问题也是可控的。
但金融改革将恢复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体制健康情况的信心。金融改革的深化会为避免爆发全面危机所必需的其它改革铺平道路。
北京方面应该尽快澄清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方式。国有化将是必然的解决方案,因此中国政府倒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清除这些债务负担。财政部或大型国有政策银行之一应发行债券,并开始从那些银行手里开始回购基础设施项目。
此举将立即消除已卡住银行脖颈的一大“桎梏”,也会减少融资成本,因为政府发债利率要比银行贷款利率低。不过,它带来的主要副作用是组织救助时的后勤困难,因为救助涉及全国数千个表外实体。但北京最终将不得不承担起这项工作,因此越快越好。
此外,北京如能采取措施避免情况再次恶化,则是幸莫大焉。其中,需要就如何为基础设施融资一事进行改革。一般来说,政府是从国有银行那里借钱,用贷款修建公路、隧道、桥梁或铁路。最好是以原有方式来融资基础设施项目,即资金直接来自政府预算。这会增加透明度,减少低效项目的系统性风险,以避免让这些项目在一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成为不良贷款。
如果能改革并推高利率,那么中国的金融制度就会最终避开这些繁荣-衰败循环。中国的存款利率曾一度很低,所以银行可在压低贷款利率的同时仍保持盈利。这种金融制度正在瓦解。
尽管存在种种抗通胀的言论,但今年的实际存款利率仍为负。这为资产价格通胀创造了长期趋向,也让资金在危机期间逃离金融系统的可能性加大。由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只能获得低利率,因此无论国有企业如何糟蹋资金,它们都喜欢把钱贷给“更安全”的国企。提高利率会改善投资决定,让抗通胀的努力更为有效。
利率正常化还将意味着汇率正常化。尽管人民币兑美元今年升值了5%至6%,但它仍被低估。在北京方面解决汇率问题之前,提高利率将吸引热钱流入,而这可能导致通胀的再次高企。
随着中国经济和中资银行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发展,重复长期存在的繁荣-衰败循环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能够将一揽子勇敢的改革进行到底,中资银行将会健康发展。改革不需要是剧变性的,但这些改革一定要协调进行,以确保市场信心能得到支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