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危机看来只会不断加剧。上周末,在巴黎举行的发达国家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会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次会议试图在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恶化之际,探讨出一个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美国长期失业率似乎顽固不化,美国总统的支持率大幅下跌,而将会在明年挑战总统位置的反对党热门候选人正在鼓吹一项显然不可行的,大幅改革美国税法的方案。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担忧的深层理由。然而投资者最大的担忧,却在于东方,这种担忧导致今年夏天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担忧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中国。
这种担忧并没有在金融或经济数据中得到正常的体现。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全球化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分析的难度。按照地理位置对股票进行分类,已经越来越难以说明问题。集结了伦敦上市股票中市值最大个股的富时100指数(FTSE 100)或许就是最突出的例子。该指数由国际资源企业主导,与英国经济的相关性即使存在,也已经十分微小。
不过,美国标普500指数(S&P 500)也是如此,那些企业的大多数利润也并非来自于美国本土。
现在,分析人士已经开始根据业务面向的地区,来评估企业经营状况,这些分析显示出中国真正的重要性。
伦敦的绝对战略研究中心(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将市值最大的欧洲个股分成两类,一类业务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另一类则主要面向欧洲。
从三年前雷曼兄弟(Lehman)破产前夕截止上个月底,业务主要面向欧洲内部的企业股价下跌了25%,而业务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则上涨了15%。
现如今,面向国际就意味着面向中国。
所以,在债务危机增大了欧元区再次出现衰退可能性之际,投资者希望尽量撇清与欧元区相关企业的关系。那些能够向中国销售产品服务的企业,已经完全从雷曼危机中复苏。不能向中国出口的企业则没有。
一年前,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证券策略师们开始根据企业主要业务面向美国、拉美、东欧还是中国,对欧洲个股进行分类。其结果颇富戏剧性。虽然美国经济问题众多,但业务面向美国的个股在过去12个月中仅下跌9%。业务面向中国的个股则下挫41%,跌幅一度还曾达到50%。
这充分说明,过去一年市场对“中国增长”的故事失去了信心。
这种情形也出现在别的地方。正当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开始连续提高利率以抗击通胀之时,各新兴市场的表现开始不如发达世界,
在大宗商品市场上,尽管资源企业宣称中国的需求依然坚挺,但那些中国需求量最大的工业原料(比如铜)在过去几个月中价格已开始下跌。
这种种状况与政界的举动并不协调。美国参议院(Senate)上周通过一项法案,威胁对那些人为压低本国货币汇率的国家实施贸易制裁,这明显是针对中国。然而,市场担忧的是,中国的需求会转弱。
这种担忧有根据吗?或许没有。中国在2008年末推出的刺激举措是不可维持的。经济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一直以来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能否引导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有关这一点,各种迹象发出的信号相互矛盾。上周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6.1%,低于上个月水平,也低于人们的预期。中国央行上一次提高利率是在7月份。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的全球采购经理人调查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但扩张之势没有停止。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应该能够进一步缓解通胀压力。
上周还有证据显示,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认为本国的通胀问题已经得到控制,比如印尼央行决定降息,新加坡则实行了更宽松的货币政策。
因此,中国经济“硬着陆”并非不可避免。从概率来看,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更大。然而,主宰金融市场价格走向的不是实际情况,而是人们的观感。
欧元区政界人士过去两年来的糟糕表现令人遗憾。但他们的分歧是公开的,投资者能够获知的信息几乎跟他们本人一样多;而市场似乎已经认定(无论这种看法是对是错),欧盟官员们最终会厘清问题。
近年来,中国一直受益于其威权体制和信息不透明。掌权的技术官僚拥有宝贵的操作空间。但如今,信息不透明成了个问题。投资者不确定有关中国的数据中哪些可信,也不知道中国的政界人士会作何反应。这为恐惧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尽管中国的问题看起来不如美国和欧洲的问题引人注目,但其实它更需要投资者谨慎对待。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