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狠心”教育

 2011-10-01 21:4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谈到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想起了一个老掉牙的画面: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出去公园玩,小孩子玩得兴起,就难免摔倒。这个时候,中国的父母,一般都会赶紧跑过去,一边扶起孩子,一边嘴巴里还会叨念着:乖宝,疼不疼?不哭不哭,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我在美国看到的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看到小孩摔倒,很少有去扶的,就算孩子哭得再厉害,他们也只会在一旁鼓励:好孩子,自己摔倒的,自己爬起来。

这个比喻虽然老套,但却非常经典,我想可以看出中美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父母习惯为孩子代劳,舍不得孩子吃苦;美国父母,则鼓励孩子自己的困难自己面对。

(一)自己不吃饭,那就活该挨饿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

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说话要算数。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国婆婆听了,眉头直皱:你们这不是虐待孩子吗?饭都不给他吃。

洋媳妇回答说:不是我们不给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后果当然由他自己负。

中国儿子大卫也劝妈妈:妈,您别管了,这小子不好好吃饭,是该让他吃吃苦头了。

中国婆婆不想和儿媳妇当面闹僵,只好作罢。

大人们回到桌子上吃饭,小孩仍然在角落里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吃东西,嘴里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开始孩子还坚持,要求妈妈给他吃,无效,就哭,大声哭,还是没用,一顿饭就这么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饭就得挨饿,这滋味真不好受。于是主动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不对,不该闹脾气,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现在能不能先给他一杯牛奶喝,因为他实在饿极了。

洋媳妇倒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觉了。从那天以后,这孩子吃饭每次都表现很好。

其实,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孩子怎么吃,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想吃哪个就吃哪个。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美国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如果明明没有吃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了,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他就自作自受。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

(二)鞋穿反了,自己改正

有一次,我在大卫家里做客,正好孩子准备出去和小伙伴玩,就看见他在玄关处穿鞋,准备玩具,当时中国奶奶也在场。当孩子穿好鞋准备出门时,中国奶奶突然大笑着叫住他:宝贝,你的鞋子穿反了,来,来,奶奶给你穿好一下。

洋媳妇马上拉住中国婆婆说:随他去,别管他。

孩子见没事,就一阵风似的就跑出去玩了。

没过多久,孩子又跑回来了,说:妈妈,妈妈,我的鞋子坏掉了,穿着不舒服!

妈妈马上说:是鞋子不舒服吗?你请杰瑞进屋里来,看看他的鞋子和你的鞋子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将信将疑地把杰瑞叫了进来,然后仔细端详起杰瑞的鞋子来。终于,孩子发现他的鞋子和杰瑞的鞋子弯曲弧度的方向不一样,杰瑞是朝里弯,他是两只鞋朝外弯着。孩子指给妈妈看,妈妈说,你把两只鞋调换一下左右脚看看呢?

孩子马上听话地自己脱鞋,然后调换左右脚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这下他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中国婆婆看着孩子一蹦一跳地和小伙伴又出去玩了,才问洋媳妇:不就是一双鞋穿反了吗?你给他换回来,他就知道了,何必费那么大劲。

洋媳妇说:不一样的。一向都是他自己穿衣服穿鞋,他自己的事情都得让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好,我们也不会代替他做。做错了,他尝到了后果,下次他自然就会改过来。就比如这次鞋穿反了,他看见小伙伴们的鞋都不是这样穿的,他自然就知道鞋是穿反了。如果摔倒了,他就会知道,这鞋这样穿着不舒服,容易摔跤,摔跤会疼。

果然,从那以后,大卫家的小鬼头的鞋子再也没有穿反过。每次看见别的小朋友的鞋穿反了,他还会去矫正别人,告诉别人应该怎么穿鞋。可爱死了。

洋媳妇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有人会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大人应该尽量帮他们矫枉过正,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错,少受挫折,少一些伤害。

其实我倒是很同意洋媳妇的观点,孩子的路要让他们自己走,即使犯错,即使摔跤,也要让他自己去体会,去改正。

我不太喜欢家长一边骂骂咧咧,责怪抱怨孩子不中用,什么事都要自己操心,一边又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几乎全部答应,像母鸡一样,时时处处保护孩子,样样包办。我最喜欢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办法,不给钱,不骂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

(三)自己的社交问题,自己处理

我们社区的老美邻居麦克先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马克,马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社区里的小朋友都非常羡慕他,总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马克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给小朋友们骑。因此,每当马克玩自行车的时候,他都是独自玩,因为他怕小朋友们缠着他借车。

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换玩具了。

过了一阵,马克对自行车的新鲜劲过去了,他开始想念和小朋友们一起疯玩的感觉,他甚至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可是,孩子们似乎也记仇,大家都不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马克没有办法,只好跑回家跟麦克先生说: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帮我去跟小朋友们说一声吗?我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我也想玩杰弗瑞的小火车,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

麦克先生听了之后立即拒绝了他的要求,说:马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

结果,马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

相比之下,中国家庭就很不一样。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中国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谁敢欺负我们家孩子,我们找他算账!

大人们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问题,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这根源其实还是父母不懂得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四)美国孩子同样重亲情

很早以前,就听国内的朋友说过,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如何如何冷漠,连一家人一起出去吃个饭,也要AA制。

我在美国这些年看到,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也许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美国人家庭的情况,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国?

美国是移民(微博)国家,不少的家庭观念也很浓,像意大利,爱尔兰,犹太人德国人他们很重视家庭,只是在经济上,他们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所以给大家造成一个“冷漠”的印象。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是让孩子健康乐观,和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励创新”。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替孩子安排未来,即使想安排,在方式上,都比较注意,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对父母也是很体恤的。尽管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很“残忍”,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但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就会感谢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

许多孩子长大成人,在父母年老后,都不会给他们养老钱(其实美国福利好,父母也不需要孩子的钱)。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管父母,不照顾父母。

假期里,儿子女儿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父母那里小住,孙子孙女还经常打电话请教爷爷奶奶怎样做那道好吃的菜。

还有美国孩子不会跟父母住在一起,因为父母也不希望跟孩子住在一起,但父母需要照顾时,在美国有家庭护士,费用有保险公司支付,但孩子们也来帮忙照看

我的朋友苏珊娜,就非常懂得照顾她的父母。她父亲生病,她把父亲接来一起住,便于照顾。还有我的朋友大卫,他父亲心脏出了毛病,要依靠一个人工心脏生活,在等待心脏移植的那段时间里,他办了休假,专门在家里照顾陪伴父亲。另外,约翰每周会给妈妈打一两次电话,杰夫会把自己的相片发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一起分享。

来源:土壳诚v8的博客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