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江苏古桥兼收南北(williamhill官网 )

 2010-03-30 18:5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宝带桥

中国,桥梁是一条意味深长的文化纽带,它连接着此岸和彼岸,从而引申出阻隔与沟通、分别与欢聚、故园与天涯、思念与向往等含义。灞桥折柳是依依惜别的情愫;鹊桥相会是千年不变的思念;断桥相会是咫尺天涯的哀伤;蓝桥下尾生抱柱而死是对信义的坚持;奈何桥上的行走就是阴阳分界的又一个轮回……

江苏自古吴韵汉风,赋予古桥以独特的人文内涵,尤其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是多少诗人吟咏的风景。目前,我省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古桥就有二百多座。记者遍访专家,泡图书馆,实地考察,从几个侧面梳理江苏古桥的文化轨迹,领略桥文化的独特魅力。


垂虹桥


常州牛塘桥


无锡大成桥


枫桥


盐城古庆丰桥

形制:兼收南北之大美

古建筑专家说,在古代,北方交通多靠车马,南方则多靠舟船,交通方式决定了桥梁样式:北方的桥坡度平缓,桥体厚重,气势雄壮,便于车马奔驰;南方的桥轻盈秀气,拱券高耸如长虹卧波,便于桥下行船。此外,北方干燥,泥土厚实地基牢固,可以承载重桥;南方地下水丰富,软土承载力有限,要求结构轻巧;北方汛期洪水湍流,春季浮冰奔突,冲击力强,因此桥墩厚实;南方河道纵横,水流不急,因此桥墩可以做得轻薄。

秦岭和淮河一线,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境而过的淮安,历史上有“南船北马”的特有景观——北上的弃舟登车,南下的下马上船。江苏古桥以淮河沿线为界,呈现出典型的江南特色和比较明显的北方特色,在形式上兼收南北之大美。

总体而言,江苏境内的古桥,南方比北方保存得要好。目前江苏有200座左右的古桥,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宁、镇等地,其中苏州有14处独占鳌头,而淮河以北的只有徐州铜山县利国镇的白家桥。这座22米长的三孔石桥坡度平缓,为元代所建,已有600岁高龄。利国盛产铁矿,汉代就在此设立“铁官”,北宋时一跃成为全国四大炼铁基地之一,大将狄青曾在此锻造盔甲。白家桥正是为运输铁矿石而建,连桥下的河也叫做古运铁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朱雀桥是一座拱桥,在夕阳残照下有种沧桑之美。但实际上,朱雀桥(今南京镇淮桥附近)原是一座浮桥,在晋咸宁二年(336)都水使者王逊立。谢安于桥上起重楼,置两铜雀,又名朱雀观,一旦有敌情,就可以撤舟阻断交通。

不过要论年代最早,当属梁桥。这种桥桥洞不弯曲,桥身与水面平行,独木桥就是梁桥的“祖宗”,古人把倒下的树往小河沟上一架,就是原始的桥。因工艺简便,石梁桥至今仍很常见。

拱桥最具水乡特色,却是最晚出现的。从多座墓葬中的画像砖上的图画上看,我国至迟在东汉晚期已经有了拱桥。砖画上的拱桥没有栏杆,结构粗陋,车马行人要在高耸陡曲的拱背上通过。为保障车辆安全过桥,车上桥时有三个力士用绳索在车前挽拽,下桥时又有三个力士在车后牵制。

近2000年的漫长历史上,石拱桥是最富活力的一种桥型。据说我国石桥有数百万座,其中石拱将近一半。数字虽不精确,规模却是可信的。拱桥之美也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而历代文人题咏更是为这些古桥赋予了诗情画意,典型的例子当属唐代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写的苏州枫桥。枫桥在苏州城南,是古代水陆交通要道,设护粮卡。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禁止别的船只通行,故名之为“封”。但《枫桥夜泊》广为流传而沿称“枫桥”。这座桥始建于隋末唐初,现在的枫桥为清代重修,因为桥拱较高,石栏板与望柱形成鲜明的梯形,棱角分明,与一般的拱桥栏板温婉的流传型相比,显得别致大方。


同里承德桥


天生桥


常熟云庆桥


无锡耕读桥

工艺:达到中国古桥最高技术水准

由于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匠人身份低微,是被忽略的一群人。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只找到两位江苏桥工:姚行满,元代时负责吴江垂虹桥改为石拱桥的施工;李禧,明代时重修宝带桥任“桥董”。

这两座桥,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很多工艺原理在现代仍在使用。宝带桥长317米,有53孔,是我国现存建筑时代最早、最长、联拱最多的石桥。它的一绝是薄墩联拱技术,桥墩厚度只有60厘米,使泄水面积达85%,居现存同类古桥之首。薄墩又称柔性墩,一拱受力,会牵动两边桥墩变形,把力传导开,保护桥体。这种技术不仅减轻了桥体重量,也通过扩大泄水面积减轻了河水的冲击力。二绝是制动墩技术。柔性墩的缺点是如果一孔坍塌,相邻两孔因失去平稳而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倒塌,因此北端起第27号桥墩采用了刚性墩,由两个桥墩并列而成,更长更厚。晚清英国人戈登拆除桥中大孔,酿成北端26孔倒塌,正是刚性墩止住了连续的倒塌。这种柔性墩和刚性墩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当时世界桥梁工艺的最高水准。直到现在,这种工艺在桥梁和城市高架桥施工中仍在使用。

吴江垂虹桥则是古代南方薄墩联拱最长的长桥,经多次重修,元至正十二年(1352)已经达到85孔,中间有三起三落的3个驼峰高孔,用以通航。可惜此桥已于上世纪60年代坍毁,仅剩11孔。垂虹桥的风采,现在只能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代画家沈周《垂虹暮色图》中去品鉴了。

江苏历史上最大的联拱石桥是徐州的荆山桥,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后,长482丈,大桥孔19个,小桥孔145个。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荆山桥,曾题诗“石桥三里许以长,如虹蜿蜒饮两塘”,并亲笔题写“万世津梁”的匾额,镌刻在桥顶一对石狮子之间。

古代如何造桥?首先要将河流的上下游封堵,然后将水抽干,挖掉河底淤泥,直至硬地层,为加强地基,要密密麻麻地钉进木桩,然后在上面砌筑墩台。桥面施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搭脚手架砌筑桥拱和桥面;另一种是,把上游围挡挖开,放水进来,用船载石料到河中,在船上砌筑桥面,直至合龙。

江南水网密集,还有先造桥再开河的做法,即桥梁先建造在拟新开河道的新桥址上,在完全干涸的状态下施工。桥建成后,挖开预留的新河两端堤岸,放水通航。当初造灭渡桥时,由于水流湍急,难以施工,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最传奇的是南京溧水的天生桥,名为“天生”,实为“人工”。明太祖朱元璋为使江浙漕运避开长江之险,缩短距离,下诏役使6万人开河。但是一座长达5公里、高5—30米的石岗成了拦路虎,主持工程的李新召集技术人员和老河工多次研究,终于想到了办法:先用钢钎在岩石上打洞凿缝,然后嵌以茼麻,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再泼上冷水,使岩石激裂。经过这样反复烧灼,竟然使河岸岩壁被烧成赤色,胭脂河的名字由此而来。在凿缝过程中,“以巨石留为桥”,离河34米高,宽八九米,非常壮观。天生桥原为南北两座,后来南桥于明嘉靖七年(1528)春天崩塌。北面这座桥历经600年仍完好无损,每年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

这几座著名古桥,其主持者和“工程师”也许还能被记住,但更多的桥工都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好在古桥还在,无数人在古桥的呵护下走过漫长的岁月,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造桥:中国古代的德政和善举

春秋时,郑国贤相子产广施恩惠,甚至常用自己所乘车辆帮人渡河。孟子评论说,他的确惠爱,但未通晓为政之大道。如果修成人行桥和车行桥,百姓就不会有渡河问题。官员把政事搞好,外出时让人执鞭开道都可以,哪用一个个地帮人渡河呢?

在这个故事中,孟子借桥论政。在古代,造桥和修路一样,是官府的德政和民间的善举,是造福一方的公益事业。“桥梁道路,王政之一端”,是官府政绩体现;士绅们造福乡里,可以获得美名;就连方外僧道,也为“广结善缘”,把修桥当作济世渡人的功德。

苏州灭渡桥所在的赤水湾,古代未建桥时,过客要靠船摆渡。元代贞元年间(1295—1297),昆山僧人敬修过渡时未带银两,遭船家奚落,遂发誓在此建桥。他与当地名士陈阶、张光福发起募捐,建造石桥,历时1年半乃成,取名“灭渡”,即“志平横暴也”。

苏州宝带桥始建于唐代,刺史王仲舒捐出所束玉带以助桥资,桥因此得名宝带桥。苏州虹桥,原本是座木桥,元代被大水冲毁。一个叫邓文贵的富人捐出一半家产重修虹桥,历时4年,耗资15万贯。自明代以来,又有9次重修。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说过,中国那么多桥梁,千百年来不断重修,用工之多,工期之长,不亚于长城和大运河,但是老百姓却无怨言,并且愿意出钱出力。

民间还有很多造桥的故事流传。泰州迎江桥又叫做赵公桥,已有250年历史。相传当地有个以挑水为生的年轻人缪五,天天到城北的河里挑水,见水深流急,经常翻船,就下决心积钱造桥。他省吃俭用,连老婆也不娶,天天将挑水的余钱,投到附近永宁寺的古井中。到他60岁时,估计投井之钱足够造桥之用,便到州衙说明原委。知州姓赵,听了这事非常高兴,命人下井捞钱。捞出的钱币在大殿上清点,足够造桥之需。知州沽名钓誉,也拿出一吊钱赞助,并示意地方士绅取名“赵公桥”。建桥工匠为缪五不平,就将造桥多余的砖石在桥上砌了五座土地庙。五庙,即暗指缪五。故事未必真实,但却传达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管贫富贵贱,为百姓造福,百姓永远不会遗忘。


南京秦淮河文德桥


宜兴蛟桥


灭渡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