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的宿命通功能,常常让他在无意中回到“过去”的上海,有时是一阵枪林弹雨、有时是一段靡靡之音。“过去”说来即来、说走就走,仿佛像看电视一样,他有时都会忘记自己是什么时代的人……
经常出差的郑欣到过很多地方。他喜欢出差,因为他对传统的物事充满兴趣,而且他与生俱来的宿命通功能又能让他看到那里曾发生过的历史。
郑欣的公司在上海——这也是另外一个潜意识里的因素,使他比较喜欢四处出差的日子,更甚于待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对于上海,他一直有股说不出的复杂情绪,因为他透过宿命通功能看到老上海的频率非常密集。
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过去”
例如当他走在上海街头时,四周的环境说不定哪时会瞬间变成数十年前、或上百年前的模样,也许是一阵枪林弹雨、也许是一段靡靡之音,但几步路之后,也许又变回二十一世纪的街景;购物时,店铺跟老板的模样也可能忽然变了个样,告诉他东西要卖几个袁世凯大头。
郑欣虽然乐意看到过去,但因为他的宿命通功能并无法自由运用,“过去”说来即来、说走就走,由不得他控制,也不能像看电视一样,说不看了,把电源关掉就行了,遂使他经常产生时空错乱,经常忘记自己是什么时代的人。
如果看到的过去遥远且大多雷同,那也还可以习惯成自然。只是上海的过去,尤其是百年来的历史,却是前所未有的惊心动魄。对郑欣而言,一个历史场景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经常会使他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情绪受到一番波动。虽然他努力地试着尽量不被影响,只是这种思想上的影响,并无法像看戏的人一般,看戏时十分投入,随之哭笑,但结束后就把戏中的喜怒哀乐留在戏院里。
因为不知从何来由的,他对于某些过去的景象,特别百感交集,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如此,只是隐隐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仿佛与自己有关。
上海的历史
郑欣经常看到的老上海,其实都不是时代太遥远的古代,而是集中在近代这一、两百年间的历史,因为上海的变迁,尤其在这一、两百年来的变化,既快速又鲜明,让他很容易就辨别出一个场景是发生在哪个时空背景。
上海地区虽然早在史前时代就已有人定居,但正式建城设县的历史并不长,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元七五一年)才在附近设县治理;到北宋时期,上海虽然商业日益发达,人口逐渐聚集,而有“小杭州”之称,但本质上仍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后来北宋灭亡,大量百姓随着宋氏王朝南迁,这个渔村又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到南宋时期,才形成一个稍具规模的小镇,而正式成立上海镇,则已是十三世纪后半叶的事情了。
上海的时来运转,开始于元朝初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年),蒙古灭南宋以后,在江南沿海七个地方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海关),上海与泉州、温州、杭州及广州等地,同列为全国七大市舶司。不久以后正式成立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县的开始(西元一二九二年)。
自宋朝到明朝初年,朝廷一向采取对外开放贸易的政策,上海作为江南一带的出海口,商业发展相对快速,经济地位也自然越来越重要。明朝初期,一项名为“江浦合流”的大型水利工程,拓宽了黄浦江和吴淞江的下游,使黄浦江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航运通道。到西元十六世纪中,上海已经能够成为一个拥有六十一个街坊的繁荣都市。
从明朝中期开始,为抵御日益频繁的日本倭寇侵袭,上海在嘉靖年间才开始修建了他的第一座城墙(西元一五五三年)。与其他具有方正格局的中国古都截然不同的是,上海城呈椭圆形,全长四点五公里,高七公尺,城外设有宽约二十公尺的护城河;城墙开有六个城门,临江的东面有三个城门:宝带门(俗称小东门)、朝宗门(大东门)和朝阳门(小南门),这三座城门和西面的仪凤门(老西门)都设有水门。城内与其他太湖流域的城市一样,河网密布,街道大多临河而建。
明朝中期由于国力衰退,无力抵御外寇的来袭,便开始实行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因此逐渐停顿。但已经成为海外贸易重心之一的上海却不因此而萧条萎缩,反而转型为明朝时期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满清取代明朝统治中国以后,在康乾时期曾一度采取对外开放的做法,康熙在取得台湾后,在上海设置关税司(西元一六八五年),上海又恢复了对外窗口的功能。
天象变化,中西互为消长
明朝实行锁国政策,断绝对外关系的期间,西方各国逐渐崛起,以优势的军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势力逐渐强大,中西文化逐渐呈现此消彼长的情势。等到清朝的康熙盛世,国力鼎盛的时候,东西方文化再度交流,中国带着固有的上朝心态,再度迎接外国人的到来,西方人带来的,不再只是印象中化外之民会献上的象牙、皮毛、香料、珠宝等物,还有精密的机械、细致的工艺品,以及自信与力量。
惊叹着迷于西方文物的新奇精美,达官贵族竞相搜购自鸣钟、鼻烟壶、望远镜等洋玩意儿,蔚为风潮。却没有察觉到来客的态度,已不再是卑躬屈膝的臣服朝贡,反而是带着平等竞争、甚至想凌驾于上的勃勃野心,来到东方这个在马可波罗口中无比富庶繁华的神秘国度,寻找着致富的机会。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说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