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荣、曹永福编著的《向唐太宗学管理》第一次系统地将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当代管理实践契合,是一本视角独特、发人深省的好书。
如果将唐朝比喻成一个大型企业,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企业的最高领导人,是他带领管理团队把企业推向鼎盛,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无论是管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企业,我们都能从唐太宗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能有效借鉴和运用唐太宗的管理之道,相信你领导的企业也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唐太宗选才 海纳百川
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
唐太宗人才选拔的重要特点是不拘一格地海纳百川、广揽贤才。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
像唐太宗一样选才,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要抱怨你的身边没有人才,用人不问出身,惟贤是用,宁缺勿滥。信任是用人的第一标准。大材不可小用,小材不可大用。对有用之才,不要求全责备 。认清那些对自己非常不利的阿谀奉承现象, 用人才不用奴才。
要人才 不要奴才
唐太宗是重视人才的典范,对人才的重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向唐太宗学管理》的第二章“用人的原则” “要人才不要奴才”一节中选用了魏征“忠言逆耳”的例证。 众所周知,谏议大夫魏征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他写的《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10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可唐太宗仍把他作为贤士重用,甚至将《十渐不克终疏》作为当朝执政的座右铭。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吕国荣指出,作为领导者,对于“逆才”应有正确的认识。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大凡真正有作为的人才,多是有主见、有思想、有傲骨的刚正不阿者。他们对领导不合实情的指示不会盲目遵从,或据理抗争,或犯颜直谏,总会表现出“逆态”、“逆性”。“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聪明的领导用“人才”,少用“庸才”,慎用“鬼才”,绝不用“奴才”。
贤明厚德 从谏如流
人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批评意见,认为听批评意见有损颜面,这是人性的弱点。权力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更难。
然而,唐太宗却不是这样。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太宗曾深有体会地对侍臣说:“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 看来,有什么样的皇帝,才有什么样的大臣,上上下下的政治机器,就像是老天爷安排好的,配套来的。长孙皇后也曾说过“君明臣忠,犯颜直谏,乃治世之兆……”
事实上,听取别人意见,是更高能力的表现;承认自己的不足,要以更强的自信心为基础。
唐太宗纳谏,是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的。作为大臣,每个人都有献言献策的义务,不提意见还不行。那时,就连最基层的官员也敢向皇帝进谏。
有个叫常何的将军没文化,实在提不出意见,就叫手下门客马周帮忙。马周哗哗哗一口气提了二十多条意见。意见送上去之后,唐太宗大加赞赏,跟马周深夜长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马周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宰相。
皇帝一言九鼎,最容易独断专行。为了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唐太宗致力于完善一套新型的国家制度,这就是“三省六部制”。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即使是皇帝的一个命令通过中书省发出来,门下省审核不通过,尚书省也不能执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政策的可行性。
贞观年间,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完善了科举制度,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太宗同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等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祥和安康的局面。
唐太宗的管理真言可用“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16字来总结。吕国荣说:“这16字领导真言,也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录。”
- 关键字搜索:
- 向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