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文房小器 砚滴 (图)

 2009-07-04 23:0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

古人对砚滴的定义比较模糊,易和水盂相混淆分辨不清。《陶雅》中说,有嘴的称砚滴:【水丞,谓之水滴,又谓之蟾注】显然,这里把水盂(水丞)和砚滴混淆了。

《饮流斋说瓷》中说:【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归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不名曰盂。】也是一个模糊概念,“贮水不多者”,既不准确也不科学。

砚滴是什么,如何定义?——往砚中注水的各种造型的文房小器物中,有单独的进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细缓者谓之砚滴。

砚滴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砚滴 历史发展

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饮流斋说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具体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文中所说“古人”语焉不详,但滴晚于盂则是不争之实。

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

熊形玉砚滴,为一张口卷舌背有双翅,右前肢托一灵芝呈蹲坐式的飞熊。其雕工粗犷,为东汉时器物,飞熊的传说古代极多。

《武王伐纣平话》:西伯侯夜梦飞熊一只来至殿下,周公解梦谓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姜尚;当时姜尚正在渭水之滨垂钓,后因以飞熊指群主得贤臣的征兆。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如:青瓷熊砚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顶部有孔为注水口,与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

南北朝时期水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如青瓷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条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造型小巧别致,器身刻划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

从纹饰上看,为南北朝时的典型器物,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如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造的砚滴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鱼形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别致鱼身有刻纹。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瓷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饰,器型精巧胎白质细。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

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莲蓬形砚滴,其造型极为别致;左边一朵荷叶为水盂,边堆塑螃蟹,内有孔洞通向右边莲蓬,莲蓬有出水孔为砚滴。和两件文房用具为一体前朝所少见,为清代早期器物。

在文房用具中砚滴传世品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视,故收藏难度较大。

来源:商都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