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避讳成规、成风,因此弄出来的笑话也不少,常足以令人绝倒。
东晋时,王忱去拜见太子洗马桓玄(桓温之子),桓玄设酒款待。王忱因为刚刚服过中药寒食散(道家药名),忌饮冷酒,便连呼左右"温酒"来,不意触犯桓玄之父桓温的名讳。
桓玄感到莫大的耻辱,但又不敢得罪这位望族,竟在酒席上伤心得"呜咽流涕"。
五代时,冯道历朝为相。有一次,他命一门客讲《道德经》。《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怕犯其名讳,随机应变将"道"改为"不敢说",于是,便读成了:"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听了,自然会意,不觉笑倒。
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有个州官叫田登,忌讳人称其名。因"灯"与"登"同音,于是怕犯其名讳,举州皆呼灯为"火"。元宵节要放花灯,其属官只好在公牌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见者无不骇笑。
据明初仇远《稗史》记载,南宋绍兴年间,钱良臣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职)。他有一个儿子,据说很聪明,每读经史见有"良臣"二字时,为避其父名讳,就改读为"爹爹"。
一日读《孟子》,中有"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之句,即改口读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其父听了,几乎气绝,一时传为笑谈。
还有为避他人名讳,而自改姓名者。北齐时,有个叫熊安生的人,去见徐之才与和士开。因徐之父名"雄",和之父名"安",其姓其名既触犯徐父名讳,又触犯和父名讳,于是,只好改变姓名,自称为"触触生"。
无独有偶。明末时,湖广巡抚宋一鹤,前往参见总督杨嗣昌。因杨之父名鹤,为避其名讳,宋就在名帖上将自己的名字改写成"宋一鸟",见者无不失笑。
但是,也有不怕触犯上司名讳的勇敢者。宋朝时,常州知府徐申,讳言其名。属下有个县令申报地方情况时,因申报之"申"触犯其名讳,一连三次申报都未获批覆,县令便亲自去见徐申。
徐申怒责道:"你身为县令,难道不知道上司的名讳吗?"
这县令却不以为然,反而大声说道:"我申报的事府中不理,便申监司;监司不理,便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非到申死不止!"
他连连触犯其上司徐申之名讳,毫无畏惧,最后徐申也拿他无可奈何,只好一笑了之,并立予批覆。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古代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