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都会经过肝脏处理,其中包括不具活性的前驱药物转换为活性药物的过程,与活性药物代谢为不具活性药物等双重作用。
一般来说,许多口服药物是由前驱药物所组成,以避免药物经由肠胃道时,遭到胃酸破坏而影响药效。药物经由肠胃道吸收后由肠道静脉到达肝脏,再经由肝脏内的酵素将这些原本没有活性的前驱药物,转化成具有活性的有效药物,当药物具有活性后,才能够被人体有效的利用,达到治疗的效果。
帮助活化药物成分
肝脏将不具活性的口服前驱药物转换成具有活性的药物之后,药物会经由血液回流到心脏,心脏再将血液打出,让药物作用于主要器官,之后藉由血液回流,这些药物会再数度流经肝脏,每次经过肝脏,肝脏会再逐步将其代谢为不具活性的物质,降低残留药物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之后再经由肾脏、胆管、肺脏等器官排泄使得药效逐步消退。
静脉注射药品亦经肝脏代谢
口服药物因考虑肠胃道酸碱值的破坏,大多必须经由肝脏将药物转换成有活性的药物,至于针剂型的药物则可直接被人体利用,但即使不需先经由肝脏转换,但后续还是得经由肝脏代谢。
针剂型的药物原本就具有活性,藉由静脉注射可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由于减少肠胃道吸收时间及吸收后经过肝脏代谢时的药物耗损,因此药物作用的时间较快,且血液中药物浓度较为稳定。
大约90%~95%的药物都会经由肝脏进行先期药物活性的转换,或是经由肝脏进行代谢,仅有少数约5%~10%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不需肝脏进行转换或代谢,因此这类药物对于大多对肝脏并无不良影响。由于此类药物对肝脏的负荷较轻,因此可作为日后药物研发时的努力目标。
药物肝毒性分两类
药物造成的肝毒性,第一类与剂量有正相关,亦即剂量愈高,毒性愈高;第二类则与剂量无关,只要服用这类药物,不论剂量多少,都可能会造成肝毒性。
与剂量有明显相关的第一类型,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常用的止痛剂普拿疼,这类药物按建议的治疗剂量使用是安全的,但如果高剂量服用就会有危险。一颗普拿疼含有0.5公克的乙醯胺酚,若一天内吃超10公克(20颗)就会有肝衰竭的危险,若超过15公克(30颗)即有致死的危险。除了个人体质差异会影响此类药物的中毒剂量,服药时是否并用其他物质也会影响用药安全。例如:酒精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物质。喝酒者若并用普拿疼,危险性更高。一般肝脏会制造还原剂,以便将有毒物质还原为无毒物质,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但是长期喝酒者由于肝脏中的还原剂大多已用于解除酒精的危害,以致没有足够的还原剂可用来解除普拿疼的毒性,很容易造成毒性累积。
由于药物对人体造成毒性的剂量因人而异,因此民众使用此类药物时需遵守药品说明单上的建议使用剂量不过量,也不要与酒并服,则应该是安全无虞的。
第二类型的药物危害主要是因个人体质不同而出现差异性的反应,其中年纪、性别、基因、并有其他危险因子(例如:慢性肝炎或是喝酒)等都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另外,若并用多种药物,也可能让药物产生交互作用,增加危险机率。因体质造成药物性肝炎的比例差异颇大,约占1/10,000到2/100左右。
药物性肝炎 不易鉴定
临床上,药物性肝炎的鉴定并不容易。虽然药物性肝炎最为正确的诊断是在患者停止疑似药物恢复肝功能后,再次投与相同药物会产生如前次的肝炎危害,然而实际上并不符合人道精神。目前药物性肝炎的鉴定的依据则基于实际的相关性,包括服药与肝炎发生的时间顺序、停止用药后是否确实得以恢复肝功能,以及疑似药物相关文献的查证。虽然临床判断不易,但因绝大多数的药物确实会经由肝脏转换与代谢,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伤害在学理上绝对是成立的。
正确用药 保肝有方
肝病是国病,但面对药物性肝炎的危害,民众也不需太过担心,只要把握一些原则,即可远离药物性肝炎的危机。
●服药一定要遵从医嘱,千万不要自行决定用药的剂量。
●吃药不是量愈多愈好,或是吃愈多种类愈好。药物与药物之间会竞争代谢,竞争较慢的药物,因为较晚经过肝脏代谢,累积在身体的毒性会增加,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也可能增加。
●不要贸然听信坊间的偏方,自行服用来路不明的草药偏方。
●若合并多种慢性病,尽可能由固定的一位医师看诊、给药,以便医师进行整体用药的评估,千万不要担心药物造成的肝脏负担而拒绝用药。
●用药初期最好接受肝功能监测,了解药物对个人的肝脏是否造成影响。
●注意相关疾病的控制,有慢性B肝、C肝、肝硬化、喝酒的人要特别注意。
●控制体重,不宜过胖,但也不要过度节食。过度节食者,肝脏代谢药物的酵素会增加,产生的有毒物质也会增加,但将有毒物质还原的还原剂却相对不足,肥胖者同样会有还原剂不足的问题。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肝脏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