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一些不满现状、主张社会改造的青年组成。昔日马志尼在西方创造"少年意大利"的历史令他们向往,全心全意立志在东方创造一个"少年中国"。
一九一八年六月三十日发起筹备,翌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发起人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钊、陈愚生、曾琦、雷宝菁、张梦九。王光祈是学会初期的主要负责人。这个学会存在达六年之久,先后入学会的有一百二十人多人。
总会设在北京,在南京和成都设有分会,国内许多省份都有它的会员。在国外,旅居法国的会员最多。学会出版刊物有《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和《星期日》。会员思想比较庞杂,随着大时代发展,内部分化日趋严重。
学会中的左翼,有李大钊、高君宇、黄日葵、恽代英、毛泽东、张闻天、赵世炎、沈泽民等,他们都主张共产主义;中间派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倾向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王光祈;右翼则是后来国家主义派的骨干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余家菊等。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兴起后,学会中的左右两派已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少年中国学会便无形中解散,停止了活动。
王光祈继而出国深造,一九三六年客死在德国。他的"去国词"充满了少年的的多情与无惧。
"山之崖、海之湄,与我少年中国短别离,短别离,长相忆,不恃过去人物,不用已成势力,唯我少年,乃能自立!"
初次读到这段故事,我十八岁,当时的胸怀中,只有一股"有为者亦若是"的自许。在此自许中,我自修学过去没读过的文史书籍;我不再羞赧,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训练自己的处事之能;我到补习班兼课,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业、跑到街头参加环保运动...那是一种倔强、不羁的浪漫与叛逆。
那是个不知天高地厚,充满信心的年代,也让我从一个只带着厚重近视眼镜的理工学生,踏入了宽广多变的人生另一条路。
可是,出了社会,竟不知不觉遗忘了这种气溉!升迁、薪水、稳定、名气...渐渐地,自己不知不觉地不断在寻找"认同"、想要找"势力"协助了,心志中,竟不知不觉地:"认同过去人物,凭藉已成势力!"哪还对得起年少情怀?
也许,正在我下定决心,严肃考虑该离开《新新闻》正好满一周年的这个日子里。不经意地翻旧资料中,竟不经意的再见王光祈的去国词,该是冥冥中,造物者对我这二十年的社会打滚有异见,提示我停下脚步,回到起点,重寻那个已在社会打滚中,渐渐失去的另一个我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久违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