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两个非常耀眼的外来人才群体,一个是犹太族人才群体,另一个是华美族人才群体。所谓华美族,是指在美国留学、居住和工作的华人的总称。这个群体,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和智力水平,在科学、文化、实业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对美国、中国大陆、台湾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既能说汉语,又熟练地掌握英语,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又接受西方现代文化。考察这个人才群体星光灿烂的缘由,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许会有所启发。
一个非常优秀的族群
大量的研究表明,华美族是个非常优秀的群体。(本文中的华美族包括美国留学生,以及到美国的劳工,居留美国的人员及其后代。)
第一,从受教育程度看,其受教育水平很高。美国高中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是66。5%,华人高中以上毕业的占华人总数的75。2%,美国大学毕业生占全美总人数的16。2%,而华裔大学毕业占华人总数的47。8%。
华人学生占美国学生总数的2。1%。但是在一些著名学校中的比例却很高。如华美族学生占哈佛大学的11%,麻省理工学院的18%,伯克利分校的25%。
大学毕业后,华美族人再读书深造的比例也非常高,占35%,高于其他人群。白人大学毕业后再深造的占8%,黑人20%,西裔14%。这些都表明,华美族在美接受教育的程度高,接受教育的人数比例高,在著名学府中深造的比例也高。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华美族的智力素质和勤奋程度。
第二,从华美族的成就看,它取得了非常出色有成就。
1990年西屋奖40名获奖者中,18位是亚裔,前10名中,华美族占4名。1990年美国总统颁发141名白宫学者奖,其中19名是华美族人。而华裔人口只占全美人口的0。7%。
华美族中有6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其中物理学奖5人,化学奖1人。美国最大的超导研究中心德州超导中心150名科学家,华人达50位,纽约的艾伦.载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华美族12位,平均年龄30岁。里根和克林顿曾称赞华族后裔为美国的安全及科学和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从华美族对中国发展所作的贡献看,其贡献巨大。
满清时曾派出一百个幼童赴美留学。留美归国的近百名幼童中,2名读完了大学,6名在大学肆业。回国后,较有成就的30人,总理一人,外交总长一人,公使2人,海军将领4人,大学校长2人,铁路局长2人,工程师6人......100人中涌现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可见其贡献之一般。
1948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中,留美学人49人,留英8人,留日6人,留德5人,留美学者占了60%以上。1955-1981年的学部委员有留学背景的占91%,其中留美的学部委员占一半左右。
以中国科学家辞典的统计为例,载入的中国科学家869人,留学的626人,占72%,其中留美科学家388人,占62%,欧洲199人,占32%,日本33人,占5%。
台湾学者张玉法的统计研究表明,留学生卓有成就的107人,其中政治家20人,外交家10人,大学校长17人,社会科学家8人,自然科学家和工师31人,文学艺术家11人。台湾1995年科技年鉴记载约11万多人,留美科学家占90%。
另外,中国近代文学革命是由留美学生发动的,(胡适最早写出了文学革命的纲领性论文)近代文学中最早的白话诗歌,最早的白话剧,最早的文学理论,大都由留美学生在美国提出和撰写的。中国最早的科学团体,最早的科学杂志,都诞生在美国的留学生群体中。
第四,从华族对美国的贡献看,是非常巨大的,足见其自身是非常优秀的。
华美族对美国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们是美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特别在科学和教育领域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华美族是美国早期建设和战后建设的重要力量。早期的中国劳工在西部建设,铁路建筑,矿产开发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战后的公路桥梁工程建设中,一半工程师是中国人。华美族在教育战线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中国留美学者曹祖宁,是生物化学家,获得美国能源部再生能源奖,被评为全美化工杰出研究员。从事青霉素、纤维分解研究,培育了72名博士生,64名博士后,他风趣地说,他不能再收学生了,孔子也只收了七十二个贤人。
华美族对美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华美族是美国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学者统计了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发表的论文。华人参加撰写的论文1943篇,占37%,以华人为主撰写的论文842篇,占16。2%。在细胞杂志,生物化学杂志,元素杂志,分子生物学杂志和科学杂志五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华族科学家分别占了14。8%,14%,16。2%,5。7%,5。9%,虽然这些华人来自世界各地,但80%来自华美族科学家。结构化学家李密民统计了公认的美国引用率最高的三个杂志--《细胞》,《自然》,《科学》从1997年6月到2000年6月三年中发表的论文作者进行了分析,三年间共发表与生物大分子结构相关的论文115,124,86篇,这些论文中由华人科学家作为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的论文25,24,14篇,分别占22%,,19%,16%。
在高新技术产业,华美族作出的贡献也非常大。美国华人在新兴技术领域相当活跃。硅谷由华人兴办的电讯企业达到200多家,占1/3。如陈文雄创办的旭电公司,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100大有影响的资讯科技企业的第3名。硅谷目前有7000家高科技公司,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管理。1998年硅谷150家销售额最高的公司中,8家公司的创办人是华美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华美族确实是个非常优秀的族群,是一个对中国和美国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特殊的群体。
华美族卓越成就的理论分析
华美族是个非常优秀的群体,在各个领域作出卓越的成就,对母国和所在国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华美族作出非凡成就的原因何在呢?这是华美学研究中需要作出解释的一个理论问题。对此,有多种理论加以解释。
第一种理论解释可称之为思想空间拓展论。
这种理论是由美国华裔学者李又宁教授提出的。她指出,"门户开放之前,中国人的空间,只限于中国,那只是全世界的一小部分;而现在呢,吸收了许多新血液,新文化后,一部分中国人已演变为天外华族,其活动、其影响广布全球,其力量、其潜力也就难以估计。"(《华族留美史。导言》)李又宁的空间拓展论,不仅指的是知识的空间,而且包括思想的空间。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晚清民国,知识陈旧,需要新的知识养料。留美族吸收了新的知识,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思维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华美族自身的能力。
第二种理论解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优良论。
这种理论认为,华美族仍然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重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艰苦奋斗,这对华美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美国学者卡布兰(Caplan)对成就较高的华美族人作过调查和分析,发现他们大都来自传统中国文化色彩较浓的家庭,如重视家庭团结,重视教育和文化传统。台湾学者蔡典谟的研究表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孩子的学习处于优先的地位。例如,居住地的考虑中,华人优先考虑的是孩子的学习,总是优先选择好学校所在的地区,不惜为了孩子的求学而搬家。华人家庭更注意孩子的功课,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父母不让孩子打工。只要对读书有益,不惜化钱。相比而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美国母亲带领的一年级孩子进行家庭作业的时间是每天14分钟,日本母亲是37分钟,台湾孩子是77分钟。五年级孩子的家长调查结果分别是,美国46分钟,日本57分钟,台湾77分钟。中学生每周化5小时以上做功课的,华人是46%,白人29%,黑人25%,西班牙人18%。华裔也重视早期教育。中国文化中关于读书至上,尊师重道,光宗耀祖,勤奋努力等观念,有利于成才。(蔡典谟:《美国杰出学生实例》,1997年,台北,)
有些学者提出了异质文化碰撞论。
本文作者在美国亚洲研究所学者交流时提出,就如河流入海口的淡水和海水交汇处有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大陆板块和板块碰撞处有活跃的地质活动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样,不同文化之间交融和碰撞会促进文化的融合和更新,产生新的文化因子,有利于创造性的提高。中西方文化一方面在中国东南沿海相汇、相撞、相融。东南沿海成为生产力最发达、创造力最旺盛、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就是这个道理。而在美国的华美族(包括留学人员,留学期间可以看作是短时的华美族人员),为中西两种文化碰撞和交融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们站在两个文化板块上,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容易突破思维定势,容易产生新的观念,这对创造性的发挥是非常有利的。华美族所在的文化板块异质文化比中国东南地区更强大,因此,更有利于冲破传统文化造成的束缚,激发更大的创造性。最早的科学学会和科学刊物在美国诞生,中国的文学革命理念由美国留学生提出,中国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美国从事学术,都不完全是偶然的,有其内在的逻辑在里头。
有些学者提出了选择论。
这种理论认为,存在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历史的选择。由于中国历史的特殊的原因,中国出现了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过西方特别是到过美国的留学生熟悉西方文化和科学,容易得到重用。最早赴美国留美的100名幼童中回国后涌现了那么多杰出人才,产生了总理、外交总长、公使、将军、大学校长等众多的人才,是因为他们拥有海外的知识,这正好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第二种选择是自然和社会的选择。到美国的人员经过有形的或无形的选择。他们是被选择的相对优秀者,当然容易取得成就。能到美国留学,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能留学的人经济基础较强,事业的基础也就比较雄厚;到美国留学,要经过留学生选择考试,他们是优胜者,其智力才能、学识文化优于一般人;到美国留学,要背井离乡,远离家人,必须有坚强的心理素质,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到美国留学、做工的人,在胆识上超过常人,有较强的奋斗精神。总之,它们是经过一定选择的优秀者,因此容易取得成功。华美族的优秀,是选择后的结果。
还有的学者提出险境论。
险境论认为,华美族的成就是环境逼迫的结果。许多留学生到了美国,举目无亲,人地生疏,所带钱财非常有限,生存陷入险境甚至绝境。正如兵书上所说,兵置死地而后生。在异国他乡,他们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尽量地加以发挥,所有的精神力量都充分调动。不奋斗就不能生存,更不能发展。许多留学生一面留学,一面打工,忍受艰难的生活。正是内在精神的激发。艰苦的环境迫使华美族人激发了创造精神,才取得较大的成就。研究表明,华美族人的第一代第二代比较多地取得成就,受教育的水平也明显高于美国人。但是,其第三代、第四代受教育的比例下降,成就降低。这从反面证明,华美族的成就与内在力量的激发有密切关系。第三第四代人已经在前辈人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生活,生存压力下降,奋斗动力变弱,因此成就较小。
华美族是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代表,是中国具有较早的开放心态的一个优秀的群落。他们客观上代表着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总体上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们身上也带有长期封建文化的积淀及农业民族造成的心理包袱。他们身上,也表现出一些与现代化国民不相称的素质。华美一族在美国911事件中虽然也有一些积极的表现,但总体表现较一般,也表现了不少消极的东西。美国世界日报记者曾慧燕曾有专文研究华美族的某些自私狭隘心理与行为,深刻指出了华美族摒弃落后的劣根性、建立现代公民意识的迫切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华美族的研究,对于我们民族自身的现代化,对于如何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对于如何批判地认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内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华美族人才群的启示
华美族人才群体对我们人才培养给予了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要努力学习美国教育中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理念和方法。6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都是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或研究生教育,美国教育的长处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相比较而言,中国教育更重视知识,但对个性的培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则重视不足;美国的教育重视个性和创造,但基本知识没有中国学生扎实。我们应吸收美国教育的长处。80年代初,美国教育部派人来华考察中国教育,发现中国孩子的书包很重,功课很多,上课很用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科技很快会超过美国。中国教育部也派人去美国考察,看到学生们上课很自由随意,功课很少,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是,二十五年后,我们看到美国的教育和科技仍然处于领先的地位。这说明,美国教育中有一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值得重视的方法。
第二,采取开放式的教育。开放教育有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理要开放,不要把知识面搞得太窄。通才容易取胜,专才不利于创造。二是文化要开放,要多吸收一些异质文化,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对于创造力的提高是有利的,不要只接受一种观点,只介绍一种方法,需要学习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观察问题。三是教育的内容要开放。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还要培养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创造能力。我们的教育比较狭义,除了知识,还是知识,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这是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如果让爱因斯坦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他可能连大学都读不进,也不想读。他曾经说过,如果用鞭子硬逼着一头饥饿的野兽不停地吃,它最后也会失去贪吃的本性的。我们教育的学生,许多渐渐成了考试的机器,而创造力这样优良的素质就在一次死记硬背的应试中丧失。
第三,要发扬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精神。在调查中,华美族人才成长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尊敬师长的传统有密切关系。这种重视知识、尊重师长的文化无意识对华美族人的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环顾国内,这种精神近年来有所减弱。老师的形象在下降,师生功利的追求在上升。有的师长手下有一二十名研究生,但是学生常年见不到导师。有些学生为导师做课题打工,学生称导师为老板。我们迫切需要提高老师和学生的道德素养,发挥尊师重道的精神。
第四,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才的成长是需要经受一定的磨炼的。吃苦不一定成为人才,但磨炼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华美族人才大都是奋斗出来的,初到美国的时候,语言障碍、人地生疏,经济困难,经过奋斗才在学业和事业中不断取得成就。国内的相当多的学生由于生活的改善和独生子女的原因,吃苦意识不足,吃苦能力很差,不少的人读书要父母陪读,消费主义流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对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因此,在今天,仍然要提倡刻苦求学的精神。
2008修改
主要参考资料
李又宁主编:留美八十年2003年纽约天外出版社
李又宁主编:新法拉盛集刊 (New Flushing Journal )
李又宁主编:《华族留美史:150年的学习与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纽约天外出版社
LI Yu Ning:
Y.C.Wang: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press,1966)
- 关键字搜索:
- 华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