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英国《泰晤士报》:摄影家镜头下的上海生活(图)

 2008-03-05 22:2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原编者按: 生活富裕的占少数,过着小康生活的人居多,还有一些人生活得非常艰辛:这就是上海这座亚洲最令人兴奋的城市的生活状况。摄影家胡杨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无论是和软件工程师还是清洁工的对话,说不了几句,话题就会落到中国的房价上来。房子已经成了一个困扰全中国人民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上海。这里高楼大厦林立,房价也随着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循环而起起落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以"东方淫窟"著称,英国和法国商人在租界建造尖顶房屋,而狭窄的弄堂里挤满了人力车夫、无业农民和白俄罗斯难民。如今上海高楼林立,购物中心霓虹灯闪烁。在房地产开发商的勃勃雄心及上海1800万居民的渴望下,仅10年的工夫上海就来了个大变样。

  胡杨将镜头对准了上海各个阶层的人,历时14个月,《上海人家》最终问世。他想向人们展示一下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浮华背后的东西,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胡杨说:"目前的上海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但是,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的生活情况究竟如何?我们看到了很多为北京奥运会而修建的‘水立方'和‘鸟巢 '的美丽图片,这些也许非常宏伟壮观,但它们并不代表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人们只有在自己家里才会最真实、最放松,才会除去社会的属性,呈现出本我的状态。"

  获准进入别人家并赢得主人的信任需要花一些时间。进行口头自我介绍往往会遭到拒绝,但时常是好奇心赢得了最后胜利。对于每个采访对象,胡杨都会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是采访住在小旅店里的失业工人还是住在郊区大别墅里的公司主管?很快,这个问题就变得明朗起来:家的大小及舒适程度和幸福与否几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他的采访对象中既有生活富裕却并不幸福的,也有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却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很满足的。正可谓,富人有富人的痛苦,穷人有穷人的幸福。

  正像胡杨的摄影集所呈现的,绝大多数上海居民住在公寓楼里。大多数弄堂已经消失在隆隆作响的推土机声中,少数幸存下来的已经成为几乎被人们忘却的那种生活方式的纪念。在这里,人们共用厨房,各家没有自己的卫生间,邻居们互相认识。他们也都知道彼此是干什么的,每每和邻居发生磨擦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背后议论人家的长短。

  为了兴建眩目的摩天大楼、高级酒店、现代化的博物馆及新地铁线路,弄堂里很多破旧的小房屋被夷为平地,那些失去了房屋的人有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之多,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还有很多中国人住在政府分的公寓房里,享受着终身的社会福利待遇,他们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那些能够证明自己对房屋拥有所有权的人在拆迁时可以获得赔偿,但是所得的钱根本不够在郊区买一套新公寓,但至少足以支付新购公寓的首付款。国家公务员在政府的劝说下都离开了市中心,条件是向他们提供一套新公寓。上海市的房价相差悬殊。郊区的一居室价格在1万英镑左右,市中心的一套豪化屋顶公寓约25万英镑,别墅一般在140万英镑,这是大多数老百姓能力所不及的,他们扣税后的实得工资一年也不过950英镑。中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屋。胡杨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天平的另一端是那些到大城市来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住在只有一间房子的陋室里,因为他们没有户口。在胡杨的影集里,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太太靠着儿子的接济生活,因为她没有户口,因此无法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津贴。

  陈喜的小家拥挤不堪,但他还是决定把自己打扮得整洁点,他穿着衬衫打着领带,这样别人就不会以为他很穷。

  有一类人没有在胡杨的摄影集中出现,那就是政府官员。胡杨解释说:"他们不希望显露自己的财富,他们不想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仕途造成不利影响。他们非常谨慎。"

来源:参考消息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