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女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期间,未支持学生的运动,受到鲁迅的大肆谩骂,不久被迫辞职。1938年1月1日在苏州斥责日军暴行被杀害,时年54岁。
查阅北大图书馆各种资料,没能找到一张杨荫榆的图片。看来,她的真实面貌,只能随她那代人的离去而离去了。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提到她的这位三姑母杨荫榆时曾说:“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记录在“正史”上的杨荫榆,是那个曾被鲁大肆谩骂的杨荫榆。
鲁迅在《“碰壁”之后》中有过一个比喻:杨荫榆视校长学生之关系为婆媳关系,以婆婆自居,视学生为童养媳。在《女校长的男女的梦》中,他指责“杨氏的诬妄”,“诬蔑是她的教育法的根源”。《寡妇主义》也是暗中讥讽杨荫榆之作。
《鲁迅全集》的注释中是这样为杨荫榆“定性”的:“她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她的“罪状”之一是,在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开除了六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其中,包括许广平,以及鲁迅名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
女作家苏雪林曾经不满地说:“她(杨荫榆)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鲁迅)的对头,而某大师钦定的罪案是从来没人敢翻的。”
有关杨荫榆的殉难,似乎从来就没有进入过“正史”的文字。
被排斥在《现代文学史》之外的作家苏雪林,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一篇纪念文字《杨荫榆之死及其它》中写道:
数月前一位旧同学从桂林来信告诉我说:“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已于苏州沦陷时殉难了。”说荫榆先生办了一个女子补习学校,苏州危急时,有家的女生都随父母逃走了,还有五六个远方来的学生因为归路已断,只好寄居校中,荫榆先生本可以随其亲属向上海走的,因要保护这几个学生,竟也留下了。“皇军”进城,烧杀淫掳,有数兵闯入杨校,见女生欲行非礼,荫榆先生正言厉色责以大义,敌人恼羞成怒,荫榆先生被敌军踢下桥去,又加上一枪致命的。死状之惨烈,我想谁听了都要为之发指,为之心酸的吧。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也提到了杨荫榆的殉难:
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杨荫榆殉难之前19天,1937年12月13日,在距离苏州并不遥远的南京,杀害她的这支军队制造了一场大屠杀。
查阅北大图书馆各种资料,没能找到一张杨荫榆的图片。看来,她的真实面貌,只能随她那代人的离去而离去了。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提到她的这位三姑母杨荫榆时曾说:“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记录在“正史”上的杨荫榆,是那个曾被鲁大肆谩骂的杨荫榆。
鲁迅在《“碰壁”之后》中有过一个比喻:杨荫榆视校长学生之关系为婆媳关系,以婆婆自居,视学生为童养媳。在《女校长的男女的梦》中,他指责“杨氏的诬妄”,“诬蔑是她的教育法的根源”。《寡妇主义》也是暗中讥讽杨荫榆之作。
《鲁迅全集》的注释中是这样为杨荫榆“定性”的:“她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她的“罪状”之一是,在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开除了六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其中,包括许广平,以及鲁迅名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
女作家苏雪林曾经不满地说:“她(杨荫榆)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鲁迅)的对头,而某大师钦定的罪案是从来没人敢翻的。”
有关杨荫榆的殉难,似乎从来就没有进入过“正史”的文字。
被排斥在《现代文学史》之外的作家苏雪林,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一篇纪念文字《杨荫榆之死及其它》中写道:
数月前一位旧同学从桂林来信告诉我说:“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已于苏州沦陷时殉难了。”说荫榆先生办了一个女子补习学校,苏州危急时,有家的女生都随父母逃走了,还有五六个远方来的学生因为归路已断,只好寄居校中,荫榆先生本可以随其亲属向上海走的,因要保护这几个学生,竟也留下了。“皇军”进城,烧杀淫掳,有数兵闯入杨校,见女生欲行非礼,荫榆先生正言厉色责以大义,敌人恼羞成怒,荫榆先生被敌军踢下桥去,又加上一枪致命的。死状之惨烈,我想谁听了都要为之发指,为之心酸的吧。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也提到了杨荫榆的殉难:
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杨荫榆殉难之前19天,1937年12月13日,在距离苏州并不遥远的南京,杀害她的这支军队制造了一场大屠杀。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鲁迅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