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当局调控难扼中国各地房价高烧

 2007-07-20 11:1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尽管中国当局严厉调控房价,但在开发商持续“囤房”与地方政府消极配合之下,中国各地房价仍不断上涨,且已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地区城市延烧,这让官方的调控显得有心无力。和惯例不同,截至日前,6月份房地产的统计数据仍未公布,但新一轮房价集体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市场报报导,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动员了9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启动了税收、土地、金融、行政四大手段对房价进行调控。今年以来,央行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力度之大,决心之大,前所未有。然而,房价还在快速上涨,上涨范围仍在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房价快速上涨,完全是政府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脱离中国实际、房地产发展模式只有利于极少数人而导致的结果。

房价疯涨“火势”从沿海烧到内陆

据统计,2006年年底,北京商品房均价为9267元/平方米,而至今年6月份,普通住宅的开盘均价已达到10280元/平方米。不仅是北京,在广州,6月份广州中心六区一手住宅,均价突破11000元/平方米;在深圳,上半年最后一周,商品住宅成交均价高达14690元/平方米。

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火势也蔓延到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中西部城市。北海今年3至5月份的新房价格涨幅分别达到13.7%%、23.6%%和15.1%%,连续三个月位居全国首位。

与此“不协调”的是,部份城市(如北京)的房市销量却创下新低,今年上半年,北京楼市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8.1%%。资料也显示,这些城市还有大笔可出售的余屋。在此背景下,大陆的房价却依然高涨。

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执行所长黄俊立指出,这种现象明显违背市场供求规律,属于有价无市。

部门政策相互掣肘

调控频繁密集,政府屡屡加力,房价却为何越调越涨?

易宪容指出,就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来看,中国住房既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由于住房的这种两栖性,各政府部门及各个地方就会根据各自的需要出台对自己行业及地方有利的政策。

报导说,北京市已推出第二批限价为7000元/平方米土地拍卖。其实,政府这样做不仅与房地产市场的法则南辕北辙,即当地的房价只能高于此价,而不可低于此价。

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师蔡如海说:“部门出台的政策相互掣肘,使调控力大打折扣。这也是房价上扬的原因之一。”告诉记者。
报导指,在“国十五条”中,建设部出的一张牌是“引导居民通过换购、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而税务总局出的牌则是“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显然,这两项措施的作用是完全对立的。

中央政策被基层扭曲

更明显的是,混乱的数据让人们对任何数据都存有戒心。国家统计局曾发布,某地某月房价同比上涨7.3%%,第二天当地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商品住宅预售交易平均价格同比涨幅却为17.3%%。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说,“房价统计、楼市报告已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成为各方立场的代言工具。”

中央政策地方执行不到位也是无法控制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70-90结构调控政策”,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新建住房有七成都应该是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但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从1-5月投资在小户型90平方米以下的项目只占总量的17.2%。

上海楼市智典月刊发行人蔡为民表示,不管是北京或上海,尽管有大量余屋可售,但由于大陆房地产垄断性较高,开发商都在等着“市场高点”,因此掐住手上的余屋硬是不出售,造成量能无法入市。

另一方面,房地产是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上海来说,约四到五成的财政收入来自房地产,加上官员升迁要靠经济成果,因此官员也不希望房价大幅下跌,对于中央的指令自然会消极配合。

蔡为民说:“如果市场需求不减,地方官员与开发商的利益仍绑在一起的话,要给大陆房市降温难度还是很大。”(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