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很普通,只是个女孩,是个喜欢唱歌的女孩。
邓丽君的歌声柔婉,缠绵,寂寞,伤感,柔婉缠绵寂寞伤感的歌,当年被叫做靡靡之音。若以流水为喻,邓丽君的歌声是潺潺的,是涓涓的,就是这潺潺涓涓的歌声,小河一般流到大陆,慢慢地洇润漫延开来,悄悄地、不显山不露水地就把人们滋润了,使人们的听觉就像春天的柳条变得柔软,时间不长,就把被雄赳赳气昂昂的“革命”歌曲板结了十年的大陆给融化了。
也许可以这样说,邓丽君虽身在台湾,却是为大陆而生的。1966年,大陆开始搞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13岁的邓丽君却以一曲《采红菱》在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中夺得冠军,第二年她走出校门,踏入歌坛。大陆这边搞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大陆那边邓丽君唱了十年的歌,1979年,26岁的邓丽君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1981年,她的5张大碟在香港同时获得白金唱片奖,1983年,邓丽君来到拉斯韦加斯“恺撒皇宫”,成为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人。在此期间,大陆对“文革”不得不叫停了,不得不改革开放了,就在余光中、洛夫们吟“乡愁”赋“边界望乡”的时候,邓丽君回来了,她的歌声回来了,也许可以这样说,她是海峡对岸回大陆的第一人,她来疗救人们的听觉。
没有谁组织,也没有谁号召,不知谁带的头,人们听起邓丽君了。邓丽君的歌声只是潺潺湲湲,不激荡,也不澎湃,却是无孔不入,大街上,小巷里,普通人家,高门大院,到处都是她的歌声。想当年,邓丽君的歌声初到大陆的时候,许多人还买不起收录机,但不知是谁发现澳洲广播电台每天晚间有半个小时的华语歌曲节目,常播放邓丽君的歌,多少年轻人晚间就常守在收音机旁,也许是收音机的质量不好,也许是中国离澳洲太远,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听澳洲台很不容易,杂音太多,干扰太多,听歌就如剥丝抽茧,常常又如大海捞针,就是这样,仍然不影响人们的兴致,听歌人恨不得把脑袋削出个尖来,钻进收音机里去,久而久之,即使听到那一声Radio Australia,也感到非常亲切。水一样柔软的歌声好像足以让坚固的堤墙慢慢颓垮,这也许是非常可怕的,于是,多少拿过枪杆子、拥有笔杆子的高人要员不高兴了,他们要阻击,要批判,要把邓丽君打入冷宫,逐出门去,甚至沿用“文革”的惯例,隔海要将邓丽君打成汉奸、特务、反革命。文攻可以吓蛮,武功也可以宜将剩勇追穷寇,对付邓丽君却不好使,邓丽君仍潺潺,涓涓,没有把什么别的东西放她歌里去。
多少年过去了,邓丽君的歌还在,而且无处不在,而且将永远在,而且无远弗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多少歌手唱着邓丽君的歌走上歌坛,多少歌手的歌里有邓丽君的元素和营养,茶馆,酒楼,车中,船上,到处都有邓丽君在滋润着,许多影视片中也常响起邓丽君的歌声,就连中央电视台,后来也常响起邓丽君的歌声和旋律,甚至也要办专题节目纪念和欣赏邓丽君,邓丽君用她的歌声把华人世界统一了,想当初的阻击和批判却变成了笑话,而那些阻击和批判的人,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文章,却早已被人们忘记了。
当中国大陆遍地响起各种各样的歌声的时候,邓丽君悄悄地去了。邓丽君是想回大陆看看的,但她终于没能回来,就连大陆最高层同意也没能回来[注]。时光荏苒,邓丽君去世已经十二年了,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仍不无遗憾地想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一定的体制下,有些事,即使是皇帝也往往说了不算。
[注] 感谢莺歌雨先生的文章,参见《也说邓丽君:一个大陆记者对邓丽君的越洋采访》, 大 来源:
邓丽君的歌声柔婉,缠绵,寂寞,伤感,柔婉缠绵寂寞伤感的歌,当年被叫做靡靡之音。若以流水为喻,邓丽君的歌声是潺潺的,是涓涓的,就是这潺潺涓涓的歌声,小河一般流到大陆,慢慢地洇润漫延开来,悄悄地、不显山不露水地就把人们滋润了,使人们的听觉就像春天的柳条变得柔软,时间不长,就把被雄赳赳气昂昂的“革命”歌曲板结了十年的大陆给融化了。
也许可以这样说,邓丽君虽身在台湾,却是为大陆而生的。1966年,大陆开始搞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13岁的邓丽君却以一曲《采红菱》在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中夺得冠军,第二年她走出校门,踏入歌坛。大陆这边搞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大陆那边邓丽君唱了十年的歌,1979年,26岁的邓丽君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1981年,她的5张大碟在香港同时获得白金唱片奖,1983年,邓丽君来到拉斯韦加斯“恺撒皇宫”,成为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人。在此期间,大陆对“文革”不得不叫停了,不得不改革开放了,就在余光中、洛夫们吟“乡愁”赋“边界望乡”的时候,邓丽君回来了,她的歌声回来了,也许可以这样说,她是海峡对岸回大陆的第一人,她来疗救人们的听觉。
没有谁组织,也没有谁号召,不知谁带的头,人们听起邓丽君了。邓丽君的歌声只是潺潺湲湲,不激荡,也不澎湃,却是无孔不入,大街上,小巷里,普通人家,高门大院,到处都是她的歌声。想当年,邓丽君的歌声初到大陆的时候,许多人还买不起收录机,但不知是谁发现澳洲广播电台每天晚间有半个小时的华语歌曲节目,常播放邓丽君的歌,多少年轻人晚间就常守在收音机旁,也许是收音机的质量不好,也许是中国离澳洲太远,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听澳洲台很不容易,杂音太多,干扰太多,听歌就如剥丝抽茧,常常又如大海捞针,就是这样,仍然不影响人们的兴致,听歌人恨不得把脑袋削出个尖来,钻进收音机里去,久而久之,即使听到那一声Radio Australia,也感到非常亲切。水一样柔软的歌声好像足以让坚固的堤墙慢慢颓垮,这也许是非常可怕的,于是,多少拿过枪杆子、拥有笔杆子的高人要员不高兴了,他们要阻击,要批判,要把邓丽君打入冷宫,逐出门去,甚至沿用“文革”的惯例,隔海要将邓丽君打成汉奸、特务、反革命。文攻可以吓蛮,武功也可以宜将剩勇追穷寇,对付邓丽君却不好使,邓丽君仍潺潺,涓涓,没有把什么别的东西放她歌里去。
多少年过去了,邓丽君的歌还在,而且无处不在,而且将永远在,而且无远弗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多少歌手唱着邓丽君的歌走上歌坛,多少歌手的歌里有邓丽君的元素和营养,茶馆,酒楼,车中,船上,到处都有邓丽君在滋润着,许多影视片中也常响起邓丽君的歌声,就连中央电视台,后来也常响起邓丽君的歌声和旋律,甚至也要办专题节目纪念和欣赏邓丽君,邓丽君用她的歌声把华人世界统一了,想当初的阻击和批判却变成了笑话,而那些阻击和批判的人,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文章,却早已被人们忘记了。
当中国大陆遍地响起各种各样的歌声的时候,邓丽君悄悄地去了。邓丽君是想回大陆看看的,但她终于没能回来,就连大陆最高层同意也没能回来[注]。时光荏苒,邓丽君去世已经十二年了,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仍不无遗憾地想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一定的体制下,有些事,即使是皇帝也往往说了不算。
[注] 感谢莺歌雨先生的文章,参见《也说邓丽君:一个大陆记者对邓丽君的越洋采访》, 大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说说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