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关12月4日宣布,它揭露了一个中国节能灯运往德国的巨大骗案,全欧盟由此一个产品带来的关税损失高达5000万欧元。这个案子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绕道而行避开关税是个办法吗?哪些做法是违法的?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德国海关刑警局周一在科隆说,它通过一个“摆脱诡计的系统”发现,中国生产者大规模地逃避节能灯这种产品的欧洲德国关税。仅德国就因此而损失了700万欧元的关税收入,整个欧盟的关税收入损失高达5000万欧元。
海关刑警局还说,通过这个途径,有许多节能灯走上了德国市场,它们的寿命比欧洲产的节能灯要短很多。
进入21世纪来,节能灯越来越受到深受能源困扰的德国消费者的喜爱。从2001年开始,德国对来自中国等国家的节能灯征收最高可达66%的关税,以保护欧洲生产者。而中国的生产者自有它的对策:
一个方法是,他们在中亚和东南亚转载他们的产品,于是这些产品成了来自这些免这类产品关税的国家的了。
第二个方法是:有的生产者干脆伪造、篡改原产地证书。
第三个方法是:有的中国进口商对欧盟海关报关时把集装箱里的产品说成是免关税的普通灯或其它产品。
第四个方法是,有的生产者在第三国建立新的工厂,但并不是在那里生产节能灯,而只是在那里安装或换包装。
科隆的德国海关刑警局说,它受欧盟反欺骗机构OLAF的委托进行这项调查,这个调查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到目前为止,已经展开的行政法和刑法程序,已经要求涉案人补交总额3000万欧元的关税。
这个案子让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欧盟和美国)商战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变得更加醒目。今年以来,欧盟已多次发现中国产品转口(比如东欧)以避欧盟关税的做法,比如我们前一阵报导过的“大蒜案”
德国海关刑警局说到的那四种手段于是都冒了出来。前三种方法不用说,在哪个国家都是违法的。但第四个方法却又可以分成若干情况。问题是:如果是到某个国家建一家工厂去进行产品的最后安装(而不仅仅是去转运,换包装),目的是为了避开欧盟或美国的关税,这是否违法,是否也是欺骗。确实是属于这样的情况的,或许在法律上还会有争议。确属这种情况的,或许也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一争。
但无论如何,真正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得一时之利的,绝非可取之道。
- 关键字搜索:
- 德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